有一天,英國著名的文學家蕭伯納在街上行走,被一個騎自行車的冒失鬼撞倒在地,幸好沒有受傷,隻虛驚一場。騎車的人急忙扶起他,連連道歉,可是蕭伯納卻惋惜地說:“你的運氣不佳,先生,你如果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揚四海了!”
蕭伯納的這一句妙語,把他和肇事者雙方從不愉快的、緊張的窘境中解脫出來,使這場事故得到友好的處理。蕭伯納的幽默不僅給對方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又給人以友愛和寬容。
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被蕭伯納處理得極其巧妙,避免了不愉快的爭執。
3.幽默要注意場合
幽默被譽為現代人為人處世的重要法寶之一,也是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口才乃至智慧的標準。很多人都在想方設法使自己成為一個幽默的人、一個有情趣的人。但是,幽默要注意場合、對象,把握一定的尺度,切不可生搬硬套。最不可取的是無話不幽默,且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弄得大家煩不勝煩,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料。濫用幽默可能會衝淡你真正的工作成績,得不償失。正確的態度是把幽默看作味精——少則有味,多則惡心。
不分場合的幽默,結果隻能適得其反。比如,老板開會,正在台上向職員們發表講話,你卻在這個時候突然冒出一兩句逗人的話。雖然大家被你的幽默逗樂了,然而老板會認為你是一個不守紀律、缺乏禮貌和修養的人,會在心中留下對你的不良印象。又如,老板和職員歡聚在一起,說些幽默的話逗樂,而你卻把這種幽默引向歧途,說了不雅的話,老板當然會認為你是一個不知高低的冒失鬼。
使用幽默一方麵要看準對象,看準場合。另一方麵還要抓住時機。發揮幽默也需要“素材”,就是特定的場合、情境等,這些就像機遇一樣,可遇而不可求,關鍵在於能否隨機應變。如果為幽默而幽默,就會顯得生硬、不合時宜、不倫不類,不但不能成為溝通中的“潤滑劑”,反而還可能增加溝通的“摩擦係數”。
最常見的六種幽默方式
一般來說我們說話時采用的幽默方式有以下幾種:
1.誇張式的幽默
將事實進行無限製的誇張,造成一種極不協調的喜劇效果,是產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一次,馬克·吐溫坐火車到一所大學講課。因為離講課的時間已經不多,他十分著急,可是火車卻開得很慢,於是馬克·吐溫想出了一個發泄怨氣的辦法。當列車員過來查票時,馬克·吐溫遞給他一張兒童票。這位列車員也挺幽默,故意仔細打量,說:“真有意思,看不出您還是個孩子哩。”幽默大師回答:“我現在已經不是孩子了,但我買火車票時還是孩子,火車開得實在太慢了。”
火車開得很慢確是事實,但也絕不至於慢到讓一個人從小孩長成大人。這裏便是將緩慢的程度進行了無限的誇張,產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有時候為了擺脫無謂的糾纏,可故意虛張聲勢,利用誇張的事實與現狀的矛盾,而形成幽默的效果,達到預期目的。
有一天,林肯因身體不適,不想接見前來白宮要官的人。但是,一個要官的人卻賴在林肯的身邊,準備坐下長談。正好這時,總統的醫生走進房裏。林肯向他伸出雙手,問道:“醫生,我手上的斑點到底是什麼東西?”醫生說:“我全身都有。”林肯說:“我看它們是會傳染的,對嗎?”“不錯,非常容易傳染。”醫生說。那位來客信以為真,馬上站了起來,說:“好了,我現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沒有事,隻是來探望你的。”
林肯與醫生假戲真做,假稱“斑點”非常容易傳染,虛張聲勢,雖不動聲色,卻把那位要官的人嚇跑了。這種誇張幽默使林肯擺脫了糾纏。
2.模仿式的幽默
模仿現存的詞、句及語氣等而創造新的語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見的一種,往往借助於某種違背正常邏輯的想像和聯想,把原來的語言要素用於新的語言環境中,造成幽默感。
使用模仿語言還可以直接借用原文。
比如一位導遊帶一旅遊團遊黃山,於淩晨五時前往獅子峰觀日出。可是剛到半山腰就聽到有人聲。來到山頂,發現狹小的山頂上“有利地形”全部被占據,於是她笑著說:“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導遊借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詩,但它所表現的意境卻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導遊對“有利地形被占據”的無奈。於是遊客在她幽默的感染下,也減弱了一些失望。
3.曲解式的幽默
曲解式的幽默即將兩個表麵上毫不沾邊的東西聯係起來,造成一種不和諧、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從而產生幽默感。有意違反常規、常理、常識,利用語法手段,打破詞語的約定俗成,臨時給它以新的解釋,甚至對問題進行歪曲性解釋,把毫不相關的事捏在一起“拉郎配”,從而造成因果關係的錯位或邏輯矛盾,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形成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