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美國總統杜魯門身上。
他的女兒瑪格麗特開演唱會,被評論家休姆批評得一文不值。杜魯門一氣之下寫了封信去責罵休姆,稱他是“蹩腳的評論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時,小心你的鼻梁。”這封信被休姆公開於世,總統形象一落千丈,杜魯門明智地選擇了公開道歉的方式,他誠懇地對人民說:“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時候會控製不了自己。”
總統這樣的作為非常難得。他不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遜而失去民眾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換來了更多的支持者。這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將自己說過的“錯話”添言減字,讓意思改變,是巧妙改口的另一個招數。
隋唐時,秦瓊貧病交加暈倒在單家莊。單雄信救起他,說起自己久仰秦瓊的大名,但苦於不曾謀麵。秦瓊脫口而出:“正是在下。”話一出口他便後悔了——怎麼能在一個陌生人麵前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他又很快在後麵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身份。
民國初,東三省所向披靡的大帥張作霖,曾留有一段巧解歧義的佳話。一次,他在會上為日本人題字,字題完後,落款本應寫作“張作霖手墨”,但大帥一時疏忽大意,將“手墨”寫成了“手黑”。秘書見狀忙暗示大帥更改,他卻哈哈大笑,對秘書喝道:“我怎會不知道這墨’字底下有個‘土’?就是因為這個‘土’是某些人寐以求的東西,所以絕不能給他們!這叫寸土不讓!”
這幾句話既巧妙掩飾了自己把字寫錯的尷尬,又出人意表地駁斥日本軍國主義者,一時傳為美談。
補救言語失誤或舉止失當,應視場合而采取不同手段。靈活運用,方能百戰百勝。如果拘泥形式,隻會雪上加霜。以上所介紹的隻是普通情況下應采取的應對之法,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拒絕他人,理由得當
善於拒絕,也是一門藝術。當人們向你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但一時辦不到,或時機不成熟,或悖理違章、不能辦的事等等,該拒絕的,還得拒絕。人都是有自尊的,當別人有求於你時,千萬不能過於生硬地拒絕,不能傷了人家的麵子,要使對方心理保持平衡,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我們能夠在拒絕別人的同時,尊重他人的願望,也就能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對方會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也不會再糾纏不休。
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才能既不違背自己的心意和原則又不傷害對方的自尊或感情呢?可以用下麵這幾種方法:
1.巧妙地運用謊言
謊言是人們所譴責的,但有時恰當地說一點謊也可以很委婉地拒絕他人的好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三巨頭之一的羅斯福,曾擔任過海軍部的一個要職。有一次一個跟自己關係密切的部下向他打聽海軍部在加勒比海建潛艇基地的計劃。
這個部下的要求或許隻是出於好奇,但還是讓羅斯福感到為難,告訴他吧,就違反了工作原則;不告訴他呢,又可能傷了對方的自尊心。羅斯福不愧是羅斯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來,我告訴你!”羅斯福故作神秘地向周圍看了看,壓低了聲音。
對方見狀,連忙把頭湊了過來。
“你能保密嗎?”羅斯福好像不放心地問。
“當然能!”那人趕忙回答。
“那我也能。”羅斯福笑著輕聲地對他說。
對方愣了一下,接著與羅斯福對視了一眼,兩人都爽快地大笑起來。
當然,在有些情況下,直言代謊言更好。例如,一個喜歡到處借錢而又不還的人來找你借錢,該怎麼辦?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碰到這種隻借不還的人,你就可以客氣地拒絕他:“實在對不起,我恐怕幫不了你這個忙。”明確表示無意借給他錢就行了別的什麼都不用講。如果他繼續纏住你,你就把已經講過的話再客氣地重複一遍,他若明事,也就知難而退了。如果你解釋說:“實在對不起,這個月的工資都用完了。”那麼他可能問:“怎麼用得這麼快?工資才發了一個星期呀!”這樣你就不得不解釋你買了什麼東西,反倒使自己陷入被動的、說不清的境地。所以,無需解釋理由的時候,不如一口拒絕的好。
2.耐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