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語言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前結構”理論研究方麵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對於該理論對語言教學的促進和指導作用達成了廣泛共識,並且在中小學語言教學領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領域對“前結構”理論的重視和應用還差強人意,問題主要表現在:1. 提倡大學英語教學以學生為主,“自主性學習”,但卻忽略了該學習模式的具體內容,是以詞彙語法為主,還是以口語,抑或聽力為主,乃至通過語言的習得加強對當今世界的認知為主要目的?2. 在突出語言應用的教學環境下,對語言習得者的知識提前儲備要求略顯不足,尤其是在雙語轉換過程中,預置知識儲備匱乏,即:對一般性語言和專業性傳遞的信息知之甚少,難以支撐語言的理解,和交流任務的完成。3. 最為重要的一點,當前大學生的“前結構”現狀堪憂,具體表現在:1.大學生閱讀範圍狹窄,主要集中在言情,虛幻等非現實題材,2. 傳播媒質單一,往往集中於手機和電腦等網絡交流工具。3. 閱讀時間無法保證,據統計,我國在校大學生,尤其是男生的每年閱讀量不及德國在校生的二十分之一。雖然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一直在進步(以我校為例,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逐年遞增,2012級第一次四級通過率就已經達到84.5%),但是,預置知識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語言應用能力的不足,對於作者表達的思想難以完全理解,出現女性在大學階段語言學習階段的各項表現仍然優於男性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但是,我國的大學中,工科院校仍然占絕對優勢,工科專業依然是主體科研方向,男性一直以來都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如果不加強對知識的先期儲備,拓寬和加深知識的層次,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廣大理工科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同時會製約其專業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對正在深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會產生巨大的障礙。
參考文獻: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2]Dwight Bolinger, Aspects of Language [M]. FLTARP 1999
[3]Chomsky,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許國璋,《論語言》[M],FLTARP 1999
[5]Ausubel, 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Holt, Rinchart and Winston 1968
[6]Freire,P.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 The Seabury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