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的道德與“1萬小時定律”
Steven Levy所著《黑客》的25周年版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跨越到80年代後期,追述了計算機革命中初期黑客的豐功偉績,他們都是最聰明和最富有個性的精英。他們勇於承擔風險,勇於挑戰規則,並把世界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本書更新了一些著名黑客的最新資料,包括比爾·蓋茨、馬克·紮克伯格、理查德·斯托曼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並講述了從早期計算機研究實驗室到最初的家用計算機期間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
在Levy的筆下,他們都是聰明而勤奮的人,他們極富想象力,他們另辟蹊徑,發現了計算機工程問題的巧妙解決方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那就是至今仍然長盛不衰的“黑客道德”。
在《異類》一書中,作家格拉德威爾對社會中那些成功人士進行的分析,讓讀者看到了一連串頗感意外的統計結果:英超聯賽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11月出生;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紐約很多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開創者竟然都是猶太人後裔,並且他們的祖輩大多是在紐約的服裝行業謀生。那些奇才異類,他們之所以神奇,得感謝機遇的眷顧。
不過,除了機遇之外,他們的成功還需要上輩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從《異類》一書中,你能體會到機遇對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爾為讀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樣把握這份機遇,每個人都需要仔細思考,畢竟,不同人擁有不同的機遇。在這本書中,張小龍最欣賞的則是“1萬小時定律 ”,即一個人必須經過超過1萬小時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專業高度。
讀科技史,拓展社會的新疆界
現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沒了我們,使我們深陷信息焦慮、信息過載、信息疲勞的困擾。但回顧曆史,這並不是件新鮮事,人們也總是能想出應對手段。維基百科、穀歌便是我們的應對之一。無論對於信息的未來持何態度,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我們人類是信息的造物。
作為《混沌》《費曼傳》《越來越快》《牛頓傳》等暢銷書的作者,格雷克不僅在《信息簡史》一書中細致還原了曆史細節,通俗解釋了各種理論,還生動刻畫了幾位不為大眾所知的人物:可編程計算機先驅、超越時代的查爾斯·巴貝奇,第一位程序員、詩人拜倫之女愛達·拜倫,計算機科學之父、天妒英才的阿蘭·圖靈以及全書的主人公、信息論之父克勞德·香農。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美國大眾眼中,計算機隻是冷戰中冰冷的機器,然而到了90年代互聯網到來之時,計算機卻呈現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它們模擬出了一個數字烏托邦般的協同體,而這正是曾經最反對冷戰的嬉皮士們的共同願景。《數字烏托邦》一書正是探索這次非同尋常且頗具諷刺意味的變革的第一本書。
作者挖掘出那些在舊金山灣區的先驅者——斯圖爾特·布蘭德和他的“全球網絡”鮮為人知的故事。1968年-1998年,通過《全球概覽》“全球電子鏈接”(WELL)和最終取得巨大成功的《連線》雜誌,布蘭德和他的夥伴們長期扮演著舊金山嬉皮士運動和新興科技聚集區矽穀的中間人的角色。
正是由於他們富有遠見的努力,反主流文化分子和科技人士一同重新定義了計算機的形象:計算機是解放自我的武器,計算機構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虛擬社區,計算機還讓人們能更大膽地拓展社會的新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