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研究(1 / 2)

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研究

民生金融

作者:尹玥

【摘要】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自1997年成立以來發展迅猛,越發成為金融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取1997年~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協整分析與Granger因果檢驗探究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規模與經濟增長間的關係,結果表明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規模的擴大不能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但我國經濟增長會拉動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

【關鍵詞】銀行間債券市場 經濟增長 協整分析 Granger因果檢驗

一、引言

對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是否存在相關關係、存在什麼樣的相關係,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國外學者較早開始對兩者的關係進行研究,但卻一直存在的較大的分歧,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向:一是大多數西方學者認同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係。Goldsmith(1963),Mckinnon(1973),

Shaw(1973)認為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之一。Greenwood(1990),Levine(1998)等則在Mckinnon(1973)的“金融抑製”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雙向因果關係並加以驗證。二是以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和以Lucas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沒有相關關係。從90年代後期,談儒勇(1999)、譚豔芝和彭文平(2003)、韓廷春和夏金霞(2005)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隨後,國內學者更加有針對性的對省區層麵進行研究(周立和胡鞍鋼,2002;張海波和吳陶,2005;陳福中和吳秋璟,2008)。近年來,一批學者則在考量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時引入債券市場,進一步深入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關係的研究(如張誌文,2007;段青,2010;邱南南,2011)。但作為我國債券市場的主體——銀行間債券市場,卻鮮有學者單獨對其與經濟增長間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大多集中在市場的發展與創新、流動性問題、做市商製度、回購市場等理論層麵。除去債券市場息披露不完全、相關數據難以獲得等原因,僅從規模發展的角度采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的相關指標分析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影響力度可能不夠大。因此本文首先研究銀行間債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是否有促進作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我國經濟增長對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有無拉動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假設,並加以驗證:

1.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規模的擴大促進我國經濟增長。

2.我國經濟增長拉動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

二、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本文以GDP增長率(GGR)作為衡量經濟增長變量的指標,以融資率(FIA=債券發行額/名義GDP)作為衡量債券市場發展規模變量的指標,選取1997~2014年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額、名義GDP和GDP增長率的年度數據。以上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

(二)單位根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前,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

檢驗結果表明:原序列均為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在經過一階差分後均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為一階單整序列。

(三)協整檢驗

本文選用研究小容量樣本通常采用的Johansen檢驗法。建立無約束VAR模型,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信息準則和SC(Schwarz Criterion)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後階數p=3,因此協整檢驗的最優滯後期為2。

從跡和λ-max統計量可以看出,GGR與FIA間存在一個協整向量。協整方程如式2.3所示:

GGR=0.008513FIA (2.3.1)

(0.00173)

由協整方程可以看出,GGR與FIA在長期中存均衡關係,當市場規模擴大一個單位時,經濟增長率正向變動0.08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