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和影響(3 / 3)

(三)原因分析

是什麼使得這樣一個龐大的集團遭受如此巨大的打擊呢?公允價值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對企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實際上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推動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登上舞台的動因。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為其持有者帶來定期收入的金融資本。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虛擬資本自身並不具有實際價值,無法發揮資本職能,既不能產生剩餘價值,也不能帶來利潤,隻能夠憑借其所有權參與剩餘價值或利潤的分配過程。然而,一旦虛擬資本遊離於實物經濟而大規模地自我複製,出現過度膨脹時,就會形成“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會對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產生巨大的負麵影響。泡沫經濟形成時期埋下的種種金融隱患,在泡沫經濟破滅的時候,開始逐漸顯露出來:相關的金融機構出現大量虧損,嚴重者甚至倒閉破產。

美國一些議員及銀行家指責公允價值的會計標準加速了金融危機的進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研究主管韋恩阿普頓(Wayne.S.Upton,他曾在美國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工作了17年)認為會計準則並不能給企業帶來損失,它隻是跟隨市場,並非領導市場。真正讓金融機構陷入困境的,是增收保證金的機製。隨著相關市場的價格走低,交易對手提出“我認為你的擔保品不值那麼多錢了,你需要增加擔保。”於是,AIG不得不籌措新的保證金。所以,無論是否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標準,市場價格的大幅下降都會讓AIG的交易對手感到不安而提出增收保證金的要求。

表1和表2是AIG部分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

結合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在經濟危機時期,美國國際集團資產大量減值,即需要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記“××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由於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大幅下降,使企業利潤大幅減少,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對美國國際集團以及類似企業帶來的衝擊巨大。由於金融危機爆發,自2007年起美國國際集團減值損失高達1 500多億美元,由2006年的3.564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45億美元,減值損失增加了11.681億美元,約增加328%,而從利潤表中明顯看到2007年淨利潤減少了105.489億美元,其中由於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造成的企業虧損約11%。可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企業利潤影響之巨大。2008年計提減值15.445億美元,2009年計提14.651億美元,基本與2007年持平,呈現出大量減值的特點。

於是有人提出正是公允價值使得金融危機時期大量次貸支持證券等相關金融資產市值大幅縮水,持有這些資產的金融機構不得不進行大量資產減記。這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的虧損擴大、資本金不足及其信用等級下降,進而造成交易價格下降、計提減值、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因此,金融界人士認為,使用公允價值計價對金融危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有人呼籲叫停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要求企業根據當前市場價格確定其資產負債表上相關資產的賬麵價值,通過分析不難看出,表麵上在經濟危機時期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與負債,必須根據公允價值對資產計提大量減值損失,以致利潤受到很大影響,但公允價值所體現的是真實的、可比的會計信息。在表1中根據公允價值計提的減值損失十分直觀、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現實經營狀況,有效地提醒投資者和管理者關於該企業的現實狀況。因此是非常客觀和公正的計量模式,它為投資者提供了真實的市場價值,並能及時反映企業當前實際價值,不能因為遭受金融危機使企業受到重創而將責任歸咎於企業的計量方式上。

(四)影響分析

從公允價值的提出、發展和應用現狀來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比曆史成本更為真實地反映會計要素,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關可靠的財務信息。如企業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價值采用曆史成本計量則不能如實反映資產,將對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評價產生一定影響。交易性金融資產產生的收益一部分是由被投資單位分配;另一部分是價格差,公允價值能更好地體現資本利得和損失。如今衍生金融工具種類繁多,很多隻產生合約的權利或義務而交易和事項尚未發生,取得成本往往很小或為零,公允價值是其可采用的唯一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不斷虧損的財務報表被認為是由於公允價值的要求使得美國國際集團的資產大量減記,加劇了集團的虧損程度。在此次次貸危機中,金融資產受次貸影響大幅縮水貶值,美國國際集團的日常經營活動中涉及大量金融資產業務,假設其使用曆史成本對金融資產等進行計量,表麵上公司的財務報表較為“美觀”,資產仍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實際上使利潤虛增,無形中將美國國際集團推入了巨大的虧損深淵,違背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使得管理者和投資者高估資產低估負債,與會計信息的謹慎性嚴重不符。更糟的是,管理者沒有掌握到及時、真實的市場信息和公司情況,錯失了采用及時、有效經濟措施的機會。同時,廣大投資者仍陶醉於“美觀”的外部信息,對此巨大的危機沒有足夠重視,後果之嚴重難以想象。此時,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大幅降低。

所以,在現代經濟發展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符合經濟發展需求應運而生的,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反映的真實性和可比性具有很大作用。它能更好地反映經濟環境,增加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使企業能夠在最需要財務信息時獲取信息,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是必需的。不過對於公允價值取得等方麵可能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五、公允價值的發展趨勢

此次金融危機並沒有使人們放棄公允價值,不少人仍堅持公允價值的種種優勢,堅信公允價值在會計核算中將會被廣泛使用。2008年9月30日,美國證監會(SEC)在針對非活躍與非理性市場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的會計處理方式發布了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仍然堅持第157號準則,並未暫停公允價值的使用,隻是要求企業在為資產確定其公允價值時,如果該類資產缺乏活躍的公開市場交易,則可以通過內部定價,包括合理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公允價值。

隨著我國虛擬經濟發展逐步成熟和深化,運用公允價值有其必要性和優越性。我國學者指出對會計來說,市場是主動的,市場過程也是主動的,甚至市場的結果也是主動的,但會計對市場過程的及時性,危機很可能更快加劇,資本市場的複蘇也許更加延遲或無望。所以,麵對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應該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資產泡沫、信用監管不利、商業操守缺失等根本性問題,繼而再考慮公允價值計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體現特殊情況下的資產價值,而不是全盤否定公允價值。虛擬資本的價格不是對價值的一種反映,不是由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的,而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商品的價格是按照價值規律圍繞商品的價值隨供求關係的變動而變動的,那麼計量它的方式也應該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它的真實價格,公允價值恰恰可以做到這一點。比如市場規律下價格不斷波動的股票、債券的計量、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商譽的確認和攤銷、企業並購重組、關聯方交易以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麵的會計事項中都需要使用公允價值來為投資者和管理者提供更真實、及時、有用的會計信息。

總之,不論是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還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還談不上完善。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內外對公允價值使用的討論更加激烈,一些人認為,公允價值導致大幅資產減記,加重了危機。通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公允價值計量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是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能更好地反映市場環境,增加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與其他計量模式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因金融危機給企業經濟利益帶來的影響而去質疑企業的計量模式是沒有道理的,相信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我國對於公允價值的應用起步較晚,經濟、政治、人文等環境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對公允價值的應用更加謹慎,在逐步擴大公允價值使用範圍的同時應加大對公允價值應用的相關法律規範力度,同時加強企業內部控製,加大監管力度,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使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發展日趨成熟。

【參考文獻】

[1] Sak.Bhamornsiri,Robert E.Guinn and Richard G.Schroeder.The Economic Impact of SFAS NO.157.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2009:1007/s11294-009-9242-7.

[2] 彭美華.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務處理解析[J].商場現代化,2009(33):67-68.

[3] 盧真.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研究[J].企業經濟, 2009(11):156-158.

[4] 李立群.金融危機背景下談公允價值會計[J].商場現代化,2009(33):70 .

[5] 趙選民,王家品.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影響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9(2):120-122.

[6] 範新安.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及影響分析[J].財會通訊,2009(1):52-62 .

[7] 部雅玲.金融危機對我國運用公允價值的啟示[J].金融財會,2009(11):170-171.

[8] 孫富山.基於我國特殊環境的公允價值研究[J].財會通訊,2009(5):80-82.

[9] 潘念萍,胡陽.會計計量的關鍵:公允價值計量與成本計量[J].財會月刊,2009(10):86-87.

[10] 劉榮.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探討[J].財會通訊,2009(3):86-88.

[11] 王守勤.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看待公允價值[J].財務與會計,2009(2):29-31.

[12] 盧永華,楊曉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J].會計研究,200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