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美元霸權(6)(2 / 2)

再者,一旦出現動用儲備兌現貨幣的需要,由於作為貨幣價值基礎的抵押商品組成複雜,難以分割和分配,實際上非常缺乏可操作性,貨幣體係將失去因應危機的自我調節能力。

金本位製已成為曆史名詞。當然,在今後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黃金還會與外彙、各種貨幣求償權和其他資產相結合,充當具有特殊意義的貨幣發行準備物。因此,新興經濟體適當加強國內黃金開采,提高黃金持有水平,作為減持美元或其他主權貨幣的一種努力,改善儲備體係的多樣性,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世紀以來,中國不斷調整提升黃金儲備,2001年從394噸上升到了500噸,2003年又調增至600噸。近年來中國加強了黃金開采的力度,黃金年產量從本世紀初的100噸左右上升至2008年的曆史最高紀錄282噸,但受自然條件的製約,今後不可能像以往幾年那樣成倍增長。

2009年4月24日,中國國家外彙管理局宣布,自2003年以來,通過國內增產、雜金提純以及市場交易等方式,中國大幅增加了黃金儲備454噸,總儲備量已達1 054噸,在各國公布的黃金儲備中排名第五,價值約300億美元,但僅占全球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3%,相當於本國外彙儲備的1.6%(該比例實際上比2003年有所下降)。

中國在宣布黃金儲量增加的同時,還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售所持有的黃金。假如中國按照每盎司1000美元的價格買下IMF的全部3 217噸黃金儲備,那麼就要花1 030億美元,但僅相當於現有外彙儲備195萬億美元的5.25%。有人建議增加黃金儲備作為所持有的美國債券的風險對衝,要產生這樣的效果,恐怕還要增儲許多倍。

俄羅斯在過去幾個月裏也不斷增持黃金。印度、新加坡、挪威、沙特阿拉伯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等都已經增加了黃金儲備,而且在未來的幾個月裏還會繼續這樣做,以圖保護自身貨幣的價值。這種動向會推高黃金的價格,甚至生成大量泡沫,但這並不意味著增加了恢複金本位製的機會。從長遠看,由於金價受雙重屬性交互作用的支配,它的保值作用其實沒有什麼理性的剛性保障可言,而且黃金儲備既要花保管費,還不生利息,一旦避險買盤效應退潮,商品屬性回歸主導地位,就可能出現嚴重的減持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但無意增持黃金,相反地已經同意出售黃金儲備,將所得資金向最貧窮國家提供優惠融資。

當前,大多數國家履行出資救市責任的方式將更多依賴於擴大本國債務,其擴大通脹的風險不言而喻。於是,對於既是主要債務國又是主要黃金儲備國的經濟體來說,出售黃金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如不出預料,更多的國際金融機構,甚至主要的黃金儲備國,都會加入到出售黃金的行列。

著名貴金屬經銷商Kitco Bullion Dealers的高級分析師納德勒(Jon Nadler)指出,全世界已挖掘出來的全部黃金在全球財富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隻有0.6%左右,即使金價升到了每盎司10000美元,它在全球財富總額中占的比例也隻有6%。

他說,這不會讓黃金開始成為解決困擾世界的問題的靈丹妙藥。即便如此,像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國家應該繼續對其大量儲備實行多元化,普通投資者也應該這樣。

當代市場經濟是信用貨幣主導的市場經濟。世界已經走上了虛擬的信用貨幣獨占貨幣曆史舞台的不歸路。信用貨幣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貴金屬,它的唯一支撐是對發行者實力的信心。解決今日貨幣製度的弊病,恐怕隻有在“信用”兩字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而非重落屬於19世紀和更早時代的貴金屬和實物貨幣的窠臼。

本章主要參考資料

1.王繩祖:《圍際關係史》(第七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版。

2.丁誌傑:《美元政策長鏡頭》,《當代金融家》2005年第2、3、4期。

3.鍾偉:《金本位或商品本位:重返的夢想》.中國外彙網2009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