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黃金價格由誰來定?政府控製黃金價格和自由經濟是不相調和的,大宗商品價格也不會隨著人為規定的黃金價格而浮動,其背離市場的程度和負麵後果絕不亞於強行控製任何其他主要物資的價格。實行布雷頓森林體係之時,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定為35美元,為了使這一要求有效,在美國國內擁有黃金曾被定為非法。
然而,一旦市場不再承認這個價格,而且偏離甚遠時,整個體係就支撐不住,轟然倒塌了。
2008年11月,《第一財經日報》在紐約專訪歐元之父蒙代爾。
這位曾經高度評價金本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認為“沒有經濟學家會考慮回到金本位,那將會是一個太過巨大的變化,是不會成功的。金本位是一個很好的固定彙率體係,但是這個係統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沒有一個能夠隨著黃金和大宗商品價格浮動的機製”。
金本位製之所以行不通,第二個主要原因是資源分配很不均勻。19世紀以來,世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目前依然是少數發達國家的囊中物。現在美、歐儲備黃金占了75%以上,如果計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持有量,則已超過80%。
世界其他地區的持有量一共占有不到13%。就儲量而言,南非幾乎占了全球可采儲量的一半,其餘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和俄羅斯。這種情況必然導致許多國家,特別是缺少黃金儲備的新興經濟體難以獲得平等的貨幣流通基礎,實際上進一步剝奪了國際上弱勢群體的話語權。
重回金本位製,還將驅使整個世界傾力開采本來沒有多少實用意義的黃金。因為易采的地區幾乎已經開采完了,黃金開采以後會向比較偏僻和危險的地區發展,導致社會性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而暴發的金礦主將成為天賜餡餅的時代寵兒,讓整個世界辛辛苦苦的創新勞動者匍匐在他們腳下。美國經濟學家特裏芬曾指出,“如果再用黃金作為世界貨幣,人類的命運就取決於金礦主的利潤,人類就要做金礦的奴隸,就要做金礦主的奴隸”。難道現代文明社會必須屈從於這種不公平性嗎?
金本位製所以行不通的第三個原因,是國家內外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使得這種保障體製非常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參戰國需要集中黃金用於購買軍火,就停止了銀行兌現和自由輸出黃金,導致了金本位製的崩潰。
金彙兌本位製的布雷頓森林體係,是美國有意願,有能力,也有充分國際支持度的條件下的產物。當美國難於兼顧國家利益與國際協定,法國帶頭抵製,參加國分崩離析之際,美國事先未與任何國家商量,一聲單邊宣告“停止外國央行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就此一了百了。
例如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時期曾經部分地采行過金本位製的所謂“償付美元”(compensated Dollar)計劃,這種製度允許對黃金官價進行周期性調整以穩定國家的物價水平,即當物價下降時提高黃金官價,而在物價上升時降低黃金官價。在金融資本國際化的大環境中,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公開地以犧牲其他國家的通貨穩定來換取美國的物價穩定。
可見金本位製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實質上取決於居於主導地位的強權國家的立場;在國家內外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下,較之現行國際貨幣體係,其可靠性和公正性可能更加不堪一擊。
今日世界,仍然存在政治製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上的重大差異。
可以說,一種普遍實行、長期有效、公正合理的金本位製隻能是遊離現實之外的美好想象罷了。
“別把人類釘在黃金十字架上。”“黃金可以防止一定的經濟過度行為,但不幸的是,它也可以阻礙經濟活動,它的美德會變成罪過。”正如路透社2008年11月15日的報道指出的那樣,世界各國央行行長和政府官員都不希望貨幣政策受到黃金儲備的影響,他們都開始行動叫停金本位製的回歸。
麵對金本位製覆水難收的窘境,另外一些人還設想以實物本位製,運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屬、煤炭、木材和小麥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資源組合,充當國際貨幣的本位,取代信用貨幣製度。
這種設想的不可行性,較之金本位製其實更加明顯。
首先,充當實物本位的形形色色的商品如何進行儲存,是個極為複雜和困難的問題。那些金屬、能源、原材料,如果也像黃金那樣儲存起來,不僅成本浩大,而且如此大量的富有實用價值的物資脫離了全球經濟的運行,被長期積壓起來,本身就是違反經濟原則的荒謬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