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比試(2 / 2)

陳堯谘進來後,邊對李元豐兄弟躬身行禮邊推辭道:“世毅隻是比兄弟們早入科場幾年,多了些經驗罷了。此次是一起切磋學問而已,稱不上教導,世叔太過抬舉世毅了。”

李元豐邊扶他起身邊嗬嗬笑道:“世毅不必過謙,以你的才學教導這群小子們綽綽有餘,他們能得你指點學問定會此生受用無窮。”接著他轉向何逸君,向他介紹道:“這位是何逸君何先生,是拙荊的遠房表親。現借居在我府中,在學中傳授《三字經》和算學。”

陳堯谘麵向何逸君,強壓下見到她時心中的激動,衝她拱手作揖笑道:“能與何公子在此相逢,真是意外之極。前日在李世叔手中借閱過《三字經》與《弟子規》兩篇文章,誦讀後才知確是難得的傳世之作。聽得世叔說公子現在族學中講解此文,因之不請自來聆聽此文之講解。今日相見才知傳錄此文的何公子竟然就是公子,公子之才陳某甚是欽佩。”

李元豐的介紹將何逸君從出神的狀態中驚醒,聽得陳堯谘的話後忙作揖回禮道:“陳公子客氣了。以公子之才怎需逸君來講解那兩篇經文?今日相逢,陳兄風采更勝往昔啊。”

在旁聽著他們寒喧,李元豐不由詫異:“原來世毅與逸君早就相識?”

“有過一麵之緣。”何逸君搶先回答道:“逸君進城前曾與陳兄碰過麵。”

聽她答的急切急欲遮掩兩人相遇的事情,陳堯谘了然地笑了笑順著她話意接道:“是啊,我與何公子在城外曾有過一麵之緣。”

李元豐兄弟聽了他們的回答,對視一眼拈須而笑:這何逸君著男裝後是花朵兒一般的模樣,與陳堯谘站在一起,一個淡雅飄逸、一個鋒芒內斂,同樣的人才出眾、青蔥年少,真讓人生出一時瑜亮之感,不知兩人比試起來結果會如何?

商定了三位先生教導李氏子弟後,學中子弟們仍按年紀分堂而讀。李元誠老先生依然擔負童子的啟蒙與少年的經文講解,何逸君講解兩篇經文和算術,穿梭於童子與少年課堂之間,陳堯谘則隻為少年們講解有關科考的內容。交錯開授課時間後,何逸君更有種做助教時的感覺,每次教完自己的課程後,她有時會坐到學生的後麵聽老先生和陳堯谘的課程,畢竟自己不是土生土長的古代人,四書、五經的這些古文化還是隻停留在初步入門的階段,聽了他們的幾堂課後,感覺受益匪淺;陳堯谘有時也會在何逸君講解《三字經》或算術時坐到後麵聽她授課。如此幾日下來,兩人彼此間也熟悉了,相處時也隨意多了。

那群少年也和他們混得熟了,大概是再美的容貌看得時間長了也會審美疲勞,少年們漸漸也習慣了陳堯谘的容貌,相處時自然多了。褪去了那份拘謹後,都是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很容易就與他們拉近了距離,除了授課時有對先生的恭敬,平日都是嬉皮笑臉地與他們當做朋友相處的。

其實少年們對二人年紀不大卻做了他們的先生一事,心中還是懷有一絲不忿,早就對他們存了捉弄之心,隻苦於逮不著機會。這一日李元誠老先生因身體不適未到學堂,李秀德衝李秀聰擠了擠眼睛,李秀聰會意,衝上前堵住了正準備離開學堂的陳堯谘,李秀德則跑到童子那裏請來何逸君,眾少年將二人圍在中間擁簇著來到院中。李秀德對他們促狹地笑著說道:“二位先生,我們都很好奇先生們的才學究竟達到何種地步。正好今日老先生不在,時間也充足,就請二位小先生各施所能,展示一下君子六藝讓我們開開眼、見識見識怎麼樣?”少年們聽了他的提議後哄然叫好,越發圍著兩人叫囂起來,催促兩人展示君子六藝。

何逸君與陳堯谘被他們圍在中間麵麵相覷,這群少年們說得好聽,隻是想見識見識君子六藝,其實不過是攛掇他們兩人比試比試分出個高下來。今日他們有備而來,看來這場比試是躲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