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零距離的競爭(1 / 2)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正麵對著一個發生重大變化的市場環境。目前國內市場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即市場國際化、競爭白熱化、規則規範化。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企業不得不遵循新的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市場麵前,人人平等,依靠行政幹預、政策保護形成的行業壟斷和吃“獨食”現象將一去不複返。

在新形勢下,我國各行各業都將麵臨來自方方麵麵的競爭。僅就企業而言,產品質量、價格、服務、創新能力、反應速度等都將是競爭的焦點。如果將產品視為企業的肉體,那麼企業的靈魂則是人才,入世後,中國企業首先麵臨的挑戰將是嚴酷的人力資源競爭。企業的興衰成敗決定於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人才素質的好壞。

“重視人才”早已成為公司老總們的口頭禪。但令人不解的是,許多公司一邊不斷地招人,一邊聽任人才大量流失。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大公司都在完善企業自身的聘用機製,以求更多地吸引那些才華橫溢、雄心勃勃的人才。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才悄然而去。一家公司流失的人員越多,它必須重新物色的人才也就越多,即使那些不準備大事擴張的公司也是如此。據報道,中科院物理所的高級人才由原來的700人下降到400人;在西部某省承擔國家某國防項目的3個主任設計師全部“跳槽”。而人才流失問題,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數據表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技術開發人員1998年為141萬人,比1997年減少約6萬多人,幾年間,國企中的科學家、工程師減少了約17萬人。專家慨歎:隨著我國加入WTO,人才的競爭與人才的流失,將進入一個新的層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要素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現。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自然資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力逐步下降,而作為知識載體的人才的作用正在不斷上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人才爭奪戰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愈演愈烈,人們稱之為一場沒有硝煙、沒有邊界、沒有戰爭宣言的戰爭。

“這是一場零距離的競爭”、“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一些專家學者這樣評價當前的人才大戰。中國加入WTO後,人才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已成必然趨勢。更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與中國企業爭奪高素質人才。例如,英特爾、微軟、IBM、摩托羅拉等海外的大公司為了實現產品的本地化,在中國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已將中國作為其戰略基地,作為一個研究開發軟件及互聯網等IT產業的重鎮。它們之所以把中國市場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一方麵在於看重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另一方麵在於看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優秀且廉價的人才。

眾多的中國技術研究人員活躍在美國矽穀這一事實正是促使美國高科技企業相繼在中國設立研究所的主要因素。在旅美的中國技術人員當中甚至有許多人自己投資開創高科技企業。由於在IC(集成電路)產業中,中國與印度的優秀人才層出不窮,美國人便將之戲稱為印度—中國產業。可以說美國企業對中國人的智能水平早就了如指掌,因而在華開設的美國研究所也主要以留美學者為核心。這些科技人員既了解美國和美國企業,又了解中國;既是出色的領導,又是很好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