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晉朝廷,王導的策略是極力推崇它的皇威,以此號召天下。同時限製皇族勢力的發展,使政局不致失衡。在公開的場合,王導是誠惶誠恐,禮數周到;當他獨自麵對君王時,又敢於犯顏直諫,甚至直言無忌。一次,晉明帝問溫嶠,自己的司馬氏祖先是如何統治天下的,溫嶠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王導道:“溫將軍時值壯年,不熟這段曆史,就由微臣代他回答吧!”於是,王導從司馬懿如何清除異己開始,一直到司馬昭是如何殺害魏王曹髦,諸般險事一一道來,毫無隱瞞。明帝聽了不禁為之歎服,說:“如此看來,朝廷的命運也是在天之數了。”
當然,王導之所以能這樣做,除了高超的平衡策略,還在於王氏家族有著巨大的力量,當時諺語曰:“王與馬,共天下。”但是王導也知道,對王姓家族的勢力若不加以限製,也會破壞脆弱的平衡關係。
東晉的建立,王導與其堂兄王敦出力最大。後王導任宰相,而王敦任大將軍,領重兵在外。如此局麵,又使得皇帝有傀儡之感,便有意削弱二王之權。王導不動聲色,頗令士大夫同情。王敦則不然,他本來就有野心,幹脆借口除奸而率兵殺向建康。
以當時的客觀力量而言,朝廷遠不及王敦,而且宮中也有議論,認為王敦造反有理。但是王導心裏絲毫不願與王敦合謀,他認為唯有司馬氏才是安定的象征,王氏家族在安定的情況下,不必因此而失衡,否則王氏家族同樣遭到迫害。何況以王敦的個性,一旦大權在握必定釀成大禍。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有趣的一幕:一麵是王敦的造反;一麵,王導卻率領以四個族弟為首的20餘位族人,每日清晨去中書省自請裁定。當時,朝廷雖然也有人上書要滅王門九族,王導也清楚,晉元帝不敢那麼做。但是他仍通過各種渠道疏通關係,終於重新獲得了元帝的信任,元帝賜其“大義滅親,一代忠臣”的詔書,將國家大事重新委托給了王導。趁著王敦的叛亂,王導在朝廷中的地位反而變得更加穩固。兩年以後,王導發兵滅了王敦,消除了危及平衡的大障礙。本來,王敦叛亂,王氏家族理應受罰,但是皇帝卻作了非常處理:“王導大義滅親,應恕其罪至百代之後。”王氏家族從而得以延續。
公元339年,64歲的王導去世。他先後擔任三任宰相,自身沒有任何積蓄,然而卻以其獨特的平衡策略,團結了各種社會力量,在風雨飄搖之中維持了東晉王朝的存在和社會的安定。而這,又不能不說是戰亂之世的一大奇跡。
我們現代的管理者,在企業處於內憂外患時,如何保證企業的穩定並求得發展,王導平衡各方勢力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