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
作者:羅旻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這些差距作了進一步的認識與分析。
【關鍵詞】文化產業;差距;集群化
隨著中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新的國家戰略,各地政府加強了文化產業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自發到自覺、從局部到全局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
一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文化產業增速保持平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約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052億元,比2009年增長18%,約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超過39000億元,占GDP比重將首次超過3%,文化產業平穩增長。
同時,文化部正式發布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高於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標,實現倍增。
2.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
研究表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2000~2009年,中國文化影響力從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國的軟實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績令人欣喜。
以電影和出版業為例,戰略中國電影“走出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國電影銷售到海外,銷售收入達到35.17億,較2009年增長27%,2011年中國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20.46億元,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減少;出版業的“走出去”戰略成績令人欣喜: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排名的銷售量超過2500萬冊的十本書中,我國占了三種。這是曆屆排名中所沒有的。全國版權貿易逆差比例進一步縮小,2010年,版權貿易引進品種與輸出品種比例降至2.9∶1,而2002年為15∶1,2008年為6.5∶1。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與世界範圍內先進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仍然存在著差距。
二 中國文化產業的差距
1.市場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以電影行業為例,中國每年可生產近400部電影,平均製作成本不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隻有少數預算超過上億元人民幣的大製作影片,一般能夠取得一兩億的國內票房,這些就可稱之為“大片”。中國電影市場尚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2009年的電影總票房約60億,2011年達131億元,增速明顯。
從細分行業看,我國文化產業間的聯動效應初見成效。諸如以小說提材拍成影視作品的熱賣,因影視作品熱映促使相關衍生產品的熱賣。以原創係列動畫《喜洋洋與灰太狼》為例,以其為題材改編的電影亦達近億元票房,而相關圖書銷量達500萬冊,品牌價值估值達10億。但是類似有影響力的品牌在我國文化產業界內還屬鳳毛麟角,相對於日美知名卡通形象品牌效應還有一定的差距,帶動相關產業的規模相對還有提升空間。
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方麵,一是傳統文化產業比重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新聞、出版發行及版權、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從業人員及其產值占比較大,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等新興產業相應比例較小;二是文化產業的在區域發展布局上存在著東強西弱的格局,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三個梯度。
2.行業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文化產業麵臨著內容創新不足、形式創新不夠、業態創新的能力不夠強大,創意人才群體較弱等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
以電影行業為例,好萊塢式的商業大片帶給國人宏大的場麵、跌宕的劇情、突破想象空間的故事情節等,諸如《哈利波特》係列、《阿凡達》、《盜夢空間》等無不展現著國外編劇或原作者的想象力與渲染力。相對而言,我國電影市場的大片更喜歡古裝係列,想象力與渲染力比較簡單。
早在2006年,中國十部委推出大力發展中國動漫產業的規劃,爭取在五到十年內,躋身於世界動漫大國。從早期的《大鬧天宮》、《黑貓警長》發展到現在,製作技術可謂一代超越一代,然而故事的講述能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因為對形式的側重而有所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