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建設示範性低碳型生產基地,必須合理有序地開采資源,保證資源持續供應。第一,應做好建築陶瓷資源的統籌規劃,以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有序地開采周邊陶瓷資源,注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第二,應未雨綢繆,繼續勘探鄰近的礦藏資源,做好相應原輔料資源的儲備工作,保證擴大產業規模所需的資源供給。
2.普及低碳技術,轉變產業發展模式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型建築陶瓷產業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是建築陶瓷產業順利從高能耗、高汙染型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排放的增長方式的重要保障。高安建築陶瓷產業基地應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特點,以節能減排為著眼點進行技術與設備改造,不斷提高建築陶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轉變建築陶瓷產業的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對低碳陶瓷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也有助於消除技術壁壘,順利進入國外目標市場。
高安市政府應在推廣低碳技術方麵起引導作用,從政策、製度、稅收等多個方麵強化節能減排約束機製。要製定限製汙染排放和設備購置的標準,鼓勵和支持節能降耗技術、廢水重複利用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與再循環技術等特定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加強企業ISO 14000認證和清潔生產審計工作,從源頭控製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和工藝。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在產業基地規劃建設和扶持發展若幹個陶瓷廢棄物處理中心,將陶瓷廢棄物加工成可再利用的產品或作無害化處理。
建築陶瓷生產企業應積極開發利用低碳技術。首先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傳統煤窯燃料的燃燒效率和窯爐的保溫效果,推進窯爐餘熱利用。使用節能降耗的設備,采用新型保溫材料建設窯爐,可增強窯爐保溫效果。其次要全麵推進天然氣、煤製氣和其他清潔能源的使用,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塵、炭黑微粒等汙染物的排放。例如以電為能量的微波燒成技術不僅能源利用率高,還可顯著縮短燒成時間,改善燒成質量。再次,要采用工藝除塵,在原料運輸和堆放時實行全封閉,控製粉塵汙染。例如,采用氣箱脈衝布袋除塵技術進行煙塵治理,不僅能達到煙塵排放的標準,還能回收粉料再利用。最後,應在企業建設初期就規劃好內部循環體係,實行廢棄物利用資源化,高效回收利用陶瓷生產中的廢渣、粉塵和廢水。
3.塑造品牌形象,彰顯低碳特色
市場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的競爭。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高品質產品能拉動一個產業發展,培育和發展名牌產品是培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高安建築陶瓷雖然在行業內已小有名氣,但並沒有在消費者中形成品牌效應,許多人對高安建築陶瓷知之甚少。目前國內建築陶瓷產業的競爭集中在中低端產品,截止2010年底,我國共有瓷磚品牌超過5000個,前十大瓷磚品牌市場占有率不超過8%,市場相對分散,產品品牌化發展嚴重不足,這為高安培育具有低碳特色的高端產品留下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首先要打造高安陶瓷區域品牌,以形成產業的品牌效應。可借鑒佛山陶瓷的品牌成長經驗,實施集群品牌,統一商標,以“高安陶瓷”注冊地理標誌創出名牌,然後以名牌產品為龍頭,梯次培育企業的馳名品牌。高安市政府要扶助企業提升品牌,鼓勵企業在媒體進行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宣傳,加大企業創建品牌獎勵力度,減少高安陶瓷產品在銷售時冠上佛山陶瓷品牌的現象。要限製高能耗、高汙染、沒有競爭力的產品的發展,淘汰明顯不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產品,為塑造低碳型建築陶瓷產品形象奠定基礎。
塑造低碳型品牌形象必須以研發低碳型建築陶瓷產品為基礎。高安建築陶瓷企業應在集群品牌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自主品牌經營,圍繞低碳特色進行自主品牌創新。在產品開發時注重實現建築陶瓷產品的薄型化、減量化、節水化和功能化,研發抗菌、易潔、抗汙的陶瓷產品。薄型建築陶瓷具有體輕、超薄、耐酸耐堿等特點,在相同麵積產量下可節約量的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成本,符合低碳經濟“節能、降耗、綠色製造”的要求,應成為研究和應用的主導產品。企業應在國內外建立營銷網點,重點宣傳產業基地、產品生產工藝、生產流程和產品質量特征中具有低碳經濟特點的技術指標,確立其“低碳環保”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鄧小亮、伍勇鋒.高安產品升級的三件法寶[J].陶瓷(上),2011(4)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應對氣候變化課題組.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與政策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09(8)
[4]李宏嶽、陳然.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J].經濟問題探索,2011(1)
[5]商超兵、熊娟萍、張園.高安已建成138條生產線,規劃內待建生產線202條[N],陶瓷信息,2011.11.7
[6]張純、占建平.佛山建築陶瓷產業大規模轉移對江西陶瓷產業發展的啟示[J].中國陶瓷工業,2010(6)
[7]許召春、鄭四華.建築陶瓷產業生態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1(1)
[8]張慧文.我國陶瓷出口遭遇反傾銷的現狀、原因及應對策略[J].陶瓷(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