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阻力探析(3 / 3)

美國人不是很看重權力,而是重視個人能力的發揮,“自由”是美國的代名詞。在這一點上,法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做了很好的闡釋,他在考察美國的民主實踐後認為,最初進入新大陸的英國清教徒們崇尚獨立自主的精神,對自己的居住社區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注,因此他們在社區生活中傾向於形成自治性的團體,對公共事務有著極高的參與熱情。所以他認為,是民主的社會民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美國民主式的憲法。我國則不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使我們建立了以皇權為頂點、以各級官僚為支撐的高度集權的封建官僚專製政治製度,也形成了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意識形態。國學大師徐複觀先生認為,在儒家的文化意識形態中缺乏人民與政府的相關概念。儒家文化始終從主觀願望上強調沒有人民的支持政府就難以生存,可人民一旦與政府發生關係,又求助於法家的嚴酷吏治。這使得人民不敢與政府接觸、避免與政府接觸,隻能在政治的縫隙中求生存。等級觀念在我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這造成了人民對權威的重視和尊重程度很高,對不平等的現象習慣性地漠然視之或忍受。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民主意識、參政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曆史早已形成的較大的權利距離仍有重要的“餘威”。人民內心深處對政治、公共生活的冷漠和畏避的政治態度使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失去了內在的推動力,停留在口號上難有實際性的成果。因此,較大的權力距離也就是傳統的政治文化成為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三大阻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較低程度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者的“私心”以及較大的權利距離成為現如今影響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主要阻力,

我們一直都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樣,政治體製改革也不能例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並沒有為我們設計出具體可行的政治製度,我們隻有自己探索構建符合國情的政治經濟製度來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構建我們理想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希望本文的觀點能對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有一定的啟發,能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民主化和法製化發揮一點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桂林、常保國主編.政治文化傳統與政治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嚴強、孔繁斌.政治學基礎理論的觀念—價值與意識的論辯[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3]高鵬程.政治利益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王彩波主編.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嶽川夫主編.政治理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6]〔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7]彭磊.中國政治體製改革之阻力結構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1(2)

[8]克裏斯托弗 麥克納利、特蕾莎 懷特著 石冀平譯.支持中國現行政治製度的社會化源泉:私人資本所有者的“深度嵌入”[J].國外理論動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