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阻力探析(1 / 3)

學術爭鳴

作者:馬煥琴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2010年GDP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體製的先行改革,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隨後也全麵展開。政治領域的改革作為我國改革政策當中的重要方麵,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改革進程的緩慢甚至滯後,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阻礙。本文通過探析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阻力,力求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民主化和法製化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政治體製;改革;阻力

在剛剛結束的2012年的兩會閉幕式上,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環節中談到政治體製改革時,直言“‘文革’的錯誤和封建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掉,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幹部都應具有緊迫感,否則曆史的悲劇還會重演。”在已過任期的九年裏,溫總理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政治體製改革。他認為要解決分配不公、誠信缺失和貪汙腐敗等問題,僅有經濟體製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政治體製改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我國的GDP總量高達5.7萬億元(以國際彙率計算),位居世界第二(《世界概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GDP列表)。但政治領域的改革成績卻微乎其微,得不到國民乃至世界的認可,有些國家甚至認為中國沒有政治改革。那麼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呢?

一 較低程度的政治民主化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製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及其規模、程度也成為學者們判斷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指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政治參與藍皮書(2011)》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逐步向製度化、法製化方向發展,但整體程度仍為中等偏下水平。在政治參與涉及的五項指標中,政治參與意識與評價為0.553分,選舉參與為0.529分,政策參與為0.503分,人民團體與自治組織參與為0.452分,接觸式參與僅為0.078分,綜合評估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分值為2.115分(滿分為5分)。社科院研究員史衛民稱,調查對象中接觸過人大代表的公民比例僅為4%,而接觸過政協委員的僅為2%。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呈現出參與意願較高但實踐水平較低的情況。我國目前的政治參與呈現自下向上、自上向下的溝通都不順暢的情況。由此可見,將政治參與作為衡量政治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的政治民主化程度顯然不及格。

政治民主化程度低,公民的意願就難以或者根本無法傳達到政府,正如史衛民等研究員調查的結果一樣,人民的政治參與熱情與現實的實踐水平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使人們產生了亨廷頓所講的社會挫折感,加上現實世界中利益表達機製的不完備,很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對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而言,政治穩定是第一位的,隻有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了,經濟才能繼續快速持續的發展。因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中等偏下的政治參與導致的較低程度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大阻力。

二 改革者的“私心”

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在本質上是製度變遷和製度創新的過程,其核心特征就是打破舊的政治體製,創設符合社會主義民主發展所需要的新型製度。而要打破舊的政治體製,必然會使現有的利益結構有所調整,損害某一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因此,對既得利益者來講,政治體製的改革對他們有害無利,至少目前如此。他們極力反對或者阻撓政治體製的改革,下麵我們就來探討這一群體對政治體製改革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