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觀調控內需與出口戰略
經常項目順差的根源就是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這部分資源國內居民消費不了,隻能出口到國外,向國外尋求銷售途徑。
第一,抑製國內通貨膨脹,擴大內需。當前國內出現的困境是通貨膨脹和內需不足並存。這兩個矛盾並存的原因是它們產生的原因和渠道不同。通貨膨脹是結構性的,是由豬肉和石油的短期供不應求引起的,進而引起糧價和其他物品的漲價;而內需不足是由於我國國民偏愛儲蓄引起的。為此,我們應該針對通貨膨脹的起因采取措施控製物價上漲;而擴大內需可以通過降低儲蓄率,穩定人們的支出預期,減少預防性儲蓄,降低利率增發國債,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來調節。
第二,調整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減少出口。近年來,我國一直奉行“出口至上”的貿易戰略,忽視了進口和國內市場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外彙儲備的不斷增加,這一措施沒有及時得到修改,致使中國內需不足和外彙儲備的過度增加。為了減少雙順差,必須重新審視出口對經濟健康平穩增長的作用。當前,政府應該實行出口、進口和內需並重的平衡貿易戰略。取消過度激勵出口的措施,降低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激勵出口商品提高國內增值程度,增加高附加值、高技術、低能耗、低汙染商品的生產和出口。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帶動了服務貿易進口、更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
2.調節資本項目順差
第一,穩定彙率,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一直以來,人民幣彙率未能反映外彙市場的供求關係,不利於均衡價格的形成。並且人民幣彙率浮動區間較窄,缺乏足夠的彈性。因此,外彙管理改革應重在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適當增加彙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彙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穩定,以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具體來說,首先,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增加外彙市場交易幣種,讓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機構參與進來,使人民幣彙率能真實的反映外彙市場供求狀況;其次,要逐步放鬆資本外流的限製,職放寬個人外彙業務,促進海外投資等,采取更加彈性的彙率製度方法,不斷擴大彙率變動的區間;最後,要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因為有效的利率形成機製是形成有效彙率的基礎。我國應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從而促進彙率市場化的實現,以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
第二,減少外資流入,引導並合理利用外商投資。近年來,我國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是補充國內儲蓄的不足和引進先進的技術。而如今,中國居民自己的儲蓄率已經很高,隻要合理地把它轉化為投資,中國就沒必要去引進外資。所以,引進外資應重在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具體來說,首先,要取消地方政府把對外資的引入狀況作為政績考核標準的做法,同時取消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做到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其次,要適當轉變外資政策,引導外資流向高技術含量的行業,使其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節約能源。真正把利用外資和提高國內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3.妥善處理大量外彙儲備
外彙占款的增加改變了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結構,降低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推動了國內通貨膨脹的發展,所以一定要妥善處理大量外彙儲備。
4.糾正外彙管理觀念
第一,糾正管理層對於外彙儲備管理在觀念上的誤區,必然會導致管理方式產生失誤。如人們普遍認為外彙儲備是國家經濟地位的象征,但我國的外彙儲備主要來源於經常項目的順差。產品大量出口被外國使用,對於我們這個資源相對缺乏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是個資源的浪費。所以應該出口高質量、高附加值和有高新技術的產品,而不應注重順差的“量”,更不能簡單地把外彙儲備看作是國家實力的顯示。同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本資源發展經濟,可以用這些錢還外債,也可以去國外投資,或者購買外國物品投放到國內經濟發展中等。
第二,建立國家外彙儲備管理的動態目標係統。目前,外彙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力正在加強,而我國對外彙儲備的管理卻相對滯後,處於被動狀態。因此,建立國家外彙儲備管理的動態目標係統變得越來越重要,這需要慎重選擇多項指標,如外彙儲備最優量、外彙持有幣種和外彙儲備的調節手段等。
三 結論
針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正處於關鍵時期,而近年來國際收支持續不平衡、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持續雙順差呈現強勢化所帶來的影響,要想實現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則糾正國際收支失衡和妥善處理大量外彙儲備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