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繩教學過程中,主要教學生跳短繩。我們從圓周運動理論就明白,繩越短,半徑就越短,轉速就越大,對手部的力量需要越低。所以,在不容易造成壞繩的情況下,繩子越短越好。一般來說繩的長度是雙腳踩繩兩端拉到腰部或稍向上,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繩繞過頭部的距離越少越好,許多跳220次/分以下的同學,距離都是7、8厘米,其中初三4班的薛某某同學跳繩成績達277次/分,距離就更少。繩子的長短都是因人而異,有的同學跳短繩很容易壞繩,那就需要把繩延長一點,學生一定要尋找適合自己長度的跳繩。
3.5具備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跳繩技術,再通過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跳繩技術和成績才得以不斷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貫徹以速度為中心、耐力為保障,做到自然放鬆用力。
3.5.1跳繩要以速度練習為中心
跳繩的速度練習以15秒、20秒和30秒為主要,並且要求15秒達到70次以上、20秒達到90次以上、30秒達到120次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其中初三8班的謝錦程同學20秒可以達到100次,平均每秒5次。從學生上課和測驗的情況來分析,成績在220次/分以上的學生都可以達到速度練習的要求。速度比較慢的學生主要原因是由於身體不協調、搖繩方法不正確等導致身體比較僵硬,手不能很好地用力,腳不能快速協調地抬腿。針對這些缺點,可以通過糾正練習、找“繩感”練習來改正提高,不要講究速度,要講究個數,講究動作的正確性。這樣連續跳繩一百個不“壞繩”,兩百個“不壞”,三百個“不壞”,時間長了,逐漸把錯誤的動作改正過來,慢慢的找到繩子繞過腳的感覺,搖繩各部位發力的感覺,從而不斷提高手搖和腳跳的協調能力。
3.5.2跳繩要以耐力練習為保障
既然跳繩的速度提高了,那麼耐力同樣也要提高,隻有速度和耐力同時提高,一分鍾跳繩才能達到更好的成績。一分鍾跳繩時間不算長,但連續一分鍾跳並保持較快的頻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一分鍾跳繩時前30秒,每分鍾跳220次的人與每分鍾跳200次的人差距並不大,差距隻是在後30秒鍾顯示出來。220次/分的人一分鍾基本上保持頻率,而200次/分的人後30秒頻率明顯減慢。因此可以通過練習1分10秒、1分20秒的練習,要求1分10秒達到230次/分、1分20秒達到260次/分,成績好的可以提高要求,成績差的也要降低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個體的差異,要分層次、分要求進行跳繩教學。
3.6處理好跳繩時的突發情況
在跳繩練習或考試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主要是壞繩,而造成壞繩的主要有由於身體不協調、搖繩方法不正確、耐力不足等因素使繩碰到身體的某一部位造成壞繩。此外,還有在練習或考試過程中出現斷繩、繩從手中甩出、繩從手柄中脫落、鞋帶鬆開、跳繩纏繞到一起、計時器損壞等等。無論出現哪一種壞繩的情況,千萬不要著急緊張,一定要沉著冷靜,不慌不忙,快速而不慌亂地調整跳繩,重新開始。
參考文獻:
[1] 鄒國勤,孫霏.一分鍾跳繩如何取得好成績[J]. 法製與社會,2012.10.
[2] 梁巧英.1分鍾跳繩如何取得好成績[J].中國學校體育,2008.04.
[3] 楊碧興.淺談如何提高中考跳繩成績[J].體育師友,2010.3.
[4] 楊吟芳.計時跳繩的技巧[J].體育教學,2010.09.
(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