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譯法
很多旅遊景點都有其豐富的文化曆史背景,有很多曆史典故和文化淵源,在翻譯此類旅遊景點的名稱時,簡單明了的直譯法不能夠滿足表達出景點曆史文化內涵的這個深層次的需要。為了使國外的遊客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曆史文化,突出各個旅遊景點的不同特點,對於這類旅遊景點我們多采用意譯,不拘泥於名稱的某一個字或者詞的翻譯,而是從整體和旅遊景點背後隱藏的曆史文化出發,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翻譯,爭取成功地表達出文化內涵,消除文化差異。如“頤和園”被譯為“ Summer Palace”,景點“郭崗頂”,地形如蓮花寶座,故英譯名為“Guogangding Lotus Peak”。如收藏了藏傳佛教各家各派的經典書籍印版的“德格印經院”,英譯名為“Dege Scripture Printing lamasery”或“Dege Buddhist Sutra Printing House”,譯文都有效地傳達出了源語言信息並且能夠最大限度上去突出所譯景點的特點和曆史背景,意味更加深遠。
四、音譯法和意譯法相結合
一般旅遊景點的名稱,從語法結構上分析大都由專有名稱加上種類名稱的偏正詞組形式構成,基本上也都以詞組或者短語的形式出現。在對這類旅遊景點名稱進行翻譯時一般對專有名詞采用音譯法,即對景點的名稱直接用漢語拚音標注,在後麵附加括號內加注英文翻譯的方法。這鍾翻譯方法不僅能彌補單純音譯不能夠表達深層次文化內涵的缺點,又可以避免了一些較難翻譯的詞語在直譯時出現的語意誤解、詞不達意、表達累贅等弊病。如“花港觀魚”被譯為Hua Gang Guan Yu (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孤山”被譯為Gushan (Solitary Hill)“斷橋殘雪” 被譯為Duanqiao Canxue(Melting Snow on BrokenBridge)。這樣包含的信息量大且意味更加深遠。
以上介紹了中國國內旅遊景點名稱英譯經常使用的四種翻譯方法及一些翻譯案例典型示例。在實際應用這四種方法進行旅遊景點名稱的翻譯時,也存在拚寫和錯誤,中式英語,過度直譯,缺少文化內涵等各種現象。在具體的實際翻譯中我們還要具體分析,靈活地使用各種方法的同時,也要多站在外國遊客的角度思考,努力克服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礙,力爭使名稱的翻譯能夠讓國外遊客們領略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國五千年傳承的獨特悠久的傳統民族文化更容易被外國遊客所理解和接受,促進不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