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名稱翻譯方法淺析
文化藝術
作者:曹野
【作者簡介】曹野,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英語教學研究。
我國旅遊業飛速發展,來華旅遊的國外遊客更是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對這些景點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旅遊景點的名稱,因此,這些景點名稱翻譯的好壞便直接影響到遊客對中國的印象,這些翻譯也起到著傳遞中國文化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對旅遊景點英譯方法的探論。我們在無論是在閱讀旅遊資料時還是在各種旅遊景點旅遊觀光時,各個旅遊景點的名字是最先躍入眼簾的。景點的名字都是有所起源,有所根據的。人們通過這些名稱就會對這些景觀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和理解。對旅遊景點名字的翻譯最好就是能夠更好地傳達出深層次的每一個景點所特有的文化底蘊。針對景點名稱的翻譯,主要有以下四種翻譯方法。
一、音譯法
通常當遇到用人名和地名來命名的旅遊景點,還有一些有特殊意義的特定景區名稱,由於在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語義空白,兩種語言的語義不對等,會采用音譯法來翻譯,這是景點名稱翻譯中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翻譯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根據漢語讀音,將景點名直接用漢語拚音標注。這種翻譯方法雖然不能傳遞出更多的關於景點的信息,但也能夠讓其他國家的人們體會到中國漢字發音,對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是大有好處的。
旅遊景點以人名來命名時或者與某些曆史人物相關聯時,我們常常對這些人名采用音譯法。如,“李白”譯為“Li Bai”,“周恩來”譯為“Zhou Enlai” “毛主席紀念堂”被譯為 “Chairman Mao Zedong Memorial Hall”裏麵的毛主席就被直接音譯成人名,對這個曆史景點的譯名也采用音譯和直譯相結合的方法。總的來說,對人名的翻譯使用該種方法是比較直接有效的。
以本地地名來命名的旅遊景點,一般按漢語拚音字母來直接音譯命名。如“北京”譯為“Beijing”,“桂林”譯為“Guilin”,“乾清宮”譯為“Qian Qing Gong”。一些城市的名稱直接采用音譯法比較容易理解,朗朗上口,但是有曆史典故和深厚文化淵源的旅遊景點,音譯法在傳遞信息和文化輸入功能上就很弱。
二、直譯法
當景點的名稱中包含了有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稱又包含了通用名稱,我們會采用逐字翻譯,以單個漢字為單位進行的翻譯,也就是直譯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漢譯英時常常選用的最基本方法。翻譯的英譯名都基本保持了景點中文的語言形式,通順易懂,是一種被廣泛運用的翻譯方法。“黃河三峽景區” 被譯為“The Yellow River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鬱金香園”被譯為“Tulip Garden”,“青龍寺”譯為“Green Dragon Temple”,“黃鶴樓”譯為“Yellow Crane Tower”,“鼓樓”譯為“Drum Tower”,“大冰瀑布”譯為“The Grand Ice Fall/The Great Frozen Waterfall”, “碑林”譯為“Stone Forest”。 當然也有音譯和直譯相結合的情況,如“張家界風景區”就被譯為“Zhangjiajie Scenic Spot”, “杜甫草堂”就被譯為“Dufu Cottage”。當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有相對應的詞彙表達時,源語言和目標語言能夠有所對應,這種方法對旅遊景點名稱的翻譯就最直觀,能讓外國的遊客更容易理解。同樣的,雖然直譯法比音譯法的實用範圍還要更大,但它和直譯法一樣,對於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旅遊景點的名稱翻譯,文化的傳播功能也不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