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動漫作品中的濟世情懷淺析(1 / 2)

國產動漫作品中的濟世情懷淺析

電影理論

作者:肖傑 王玉紅

【作者簡介】肖傑,女,山東高唐人,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設計學,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與創作研究。

王玉紅,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設計學,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與創作研究。

近年來,動漫產業的興起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國產動漫,關於國產動漫的著述文章也不知凡幾。回顧曆史、緬懷往昔“中國學派”輝煌者有之,環視近況,痛陳今日之萎靡者有之。但總體來說,總是認識、提出問題者眾,而俯身解決問題者寡,理論研究雖多,好的作品仍然寥寥無幾。

一部動漫作品的成功需要很多要素,生動的角色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都是其中之一。這其中,內容是一部動漫作品的靈魂,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文化更是決定觀眾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一、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並存,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雖然儒家重入世,講求兼濟天下;道家講出世,崇尚無為而治;佛教求來世,重視因果輪回,但綜觀三教思想主旨,我們可以發現,扶危濟困的“濟世”思想幾乎無處不在。

儒家文化自不必說,“濟世”一詞原本即出自儒家文化經典《論語》中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一句。在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追求的儒家文化中,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貫穿其中,表現出了濃重的弘毅進取、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情懷。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體現出了比孟子“民為貴”更徹底的民本思想。入世並進而治世,正是老子的社會觀,“法自然”的無為思想,隻是達到治世的理想途徑。至於佛家講求的普度眾生,也明確的反映出佛陀度化萬民的宏大理想。舍身飼虎、割肉貿鴿等佛教經典故事,無不傳達出佛教教義中濃重的濟世思想。

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動畫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責任也有義務來承載、傳播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入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濟世”思想的傳播更需要動畫這股文化力量的支持與推動;文化內涵豐富、內容言之有物的動畫作品,也更容易為廣大受眾所喜愛。從中國動畫發展的曆程上來看,二者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

二、 幾部動漫作品淺析

深埋於中華文明中的傳統入世情懷,毫無疑問對動漫人、動漫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最近廣受熱捧的動畫長片《秦時明月》和《星遊記》,以及已公映二部,仍然繼續連載的動畫電影《魁拔》,都可以明顯看出濟世思想的痕跡。下麵,筆者僅就其中幾部近期典型作品做一分析。

(一)《秦時明月》係列劇

《秦時明月》是中國第一部大型武俠動漫連續劇,也是第一部反映中國古文化的長篇動畫連續劇,自2007年春節播出以來,現已發行了《百步飛劍》、《夜盡天明》、《諸子百家》、《萬裏長城》等四部,被譽為中國動畫的“歸來王者”,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秦時明月》講述了虛構的曆史人物——荊軻之子荊天明由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代俠士的故事,以秦為背景,用虛擬的方式重現了這段風起雲湧的曆史。首部《百步飛劍》中,項少羽就說出了“總有一天,我要推翻那個暴君,讓天下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用最直白的語言為濟世救民這一主題作了生動的注解。同時,《夜盡天明》以及《諸子百家》的故事脈絡均為百家彙聚,共抗暴秦, 以期還民以安寧,還世以太平,整個故事都籠罩在“濟世為民”的思想內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