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心價值觀的疏離: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的隱憂(2 / 3)

在電影大銀幕,根據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也賺足了眼球。2010年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2012年陳凱歌的《搜索》、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2011年滕華濤的《失戀33天》、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2012年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均創佳績。

二、繁華背後的隱憂——“網改”影視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疏離 以電影、電視劇為主的影視文化關係到一個社會民風民俗的形成,是當代社會的價值係統、知識係統以及一切人文文化的集散地,也是全民道德養成的社會人文生態環境。影視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最重要的文化構成之一,認識教化功能強大,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根據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大都取得高收視率和高票房,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源於龐大受眾群體的支持。據2012年12月公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為2.33億,網民使用率達到41.4%。據CNNIC網絡文學用戶調研數據顯示,網絡文學用戶中有79.2%的人願意觀看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基於這個龐大市場,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劇,開播前即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其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但在網絡文學與影視劇的聯姻熱潮下,暗藏著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疏離的隱憂。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既融合又競爭,各國文化既借鑒又激蕩。人們的國家觀念、民族認同感、傳統價值觀受到強烈衝擊。國家間除了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還有價值觀、民族文化等軟實力的較量,它直接反映著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競爭力,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它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旗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精髓。

(一)“網改”影視劇的類型化背離了“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我國影視劇跟風複製的類型化傾向一直備受詬病,而“網改”影視劇的類型化情況更為嚴重。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度調查報告顯示,近10年網絡文數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每年誕生3萬餘部長篇小說,存量超過當代文學紙質作品60年的數量;網絡寫手3萬餘人,擁有上億讀者,而且網絡文學題材豐富,類型多樣。如知名文學網站“起點中文”開設有“玄幻、奇幻、武俠、仙俠、都市、職業、曆史、軍事、遊戲、競技、科幻、靈異”12種文學類型。而“榕樹下”則開設有“都市、青春、言情、懸疑、軍事、曆史、幻想、童話”8種文學類型。

相對網絡文學數量和類型的豐富,“網改影視劇”顯得很單一。主要集中在言情劇、後宮劇、生活劇三大類型。就連張藝謀和陳凱歌這樣的大導演,也謹慎地選擇《山楂樹之戀》、《搜索》,以言情劇作為自己“網改電影”處女秀。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類型題材相對安全,故事可讀性強,人物衝突多,拍攝成本較低。2011年末推出了“網改”電影《失戀33天》,不到1000萬元的製作成本,拿下高達3.5億元的票房,成為網絡小說改編作品的成功範例。而最受觀眾歡迎的驚悚玄幻小說《鬼吹燈》係列,雖然多次傳出即將改編拍攝,因涉及神怪、玄學等敏感話題,加之拍攝宏大神秘詭異場麵的成本很高,故雖改編權已被中影集團買斷,拍攝遲遲沒有啟動。

從受眾角度分析,“網改”影視劇的類型化,正如電影大師安德烈·巴讚所言,類型電影是大眾心理密碼的顯現。“網改”影視劇的類型化趨勢,是受眾心理需求和審美取向對影視創作的必然影響。

從製作方來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鐵律。影視市場也如此。“網改”影視劇成功範例往往是低成本、高收視率(上座率)的雙豐收的典範,製作方對之進行複製與再現,是最快捷保險的成功途徑。

急功近利的複製導致“網改”影視劇類型化嚴重,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

從藝術的使命和責任層麵上來看,“網改”影視劇作為擁躉眾多的藝術形式,應當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的引領下,深層廣泛地體現人類社會、網絡社會、自然環境、網絡環境豐富多彩的真實本質,體現人類多元、深層的人文關懷,體現對生命價值的深度多元的訴求。但“網改”影視劇卻以嚴重的類型化對社會、生活、人性簡單粗暴進行圖解;題材的類型化消減了社會曆史的多樣;劇情的類型化消減了生活的豐富;人物的類型化消減了人性的複雜,不利於影視創作的獨特性或個性化發展,更無法企及“藝術作品代表了一個民族乃至人類在精神和藝術上的高度。[1]

(二)“泛娛樂化”的審美追求弱化了影視劇的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