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始終是印度電影的經典要素。在以往的印度電影中,如何將歌舞的成分巧妙的銜接於整個劇中是一個難點。可以說歌舞與劇情的發展,也是印度電影中的一對矛盾。若是從比魯的飾演者伊爾凡的從影經曆來說,在伊爾凡的電影中往往少有歌舞成分。但《好運理發師》,則跳出了這一慣性的思考圈,在電影中,長於歌舞的沙魯克所飾演的賽罕,是印度最知名的明星,既然是電影明星,那大家就必然要去電影院觀影,於是全劇的大部分歌舞都處理成了大家在電影院中看賽罕的電影,或是直接與賽罕電影中的歌舞相接,抑或是大家在拍攝片場圍觀賽罕的電影拍攝。如此一來,本片中的歌舞就處於一個非常獨立的地位,完全不受劇情所限製。也正是由於此,卡琳娜.卡普、迪皮卡.帕度妮柯、樸雅卡.喬普拉三位印度知名的女明星在劇中歌舞的出現也就毫不生硬,她們的友情出演,更使得《好運理發師》歌舞的可觀性大幅提升。可以說,正是由於劇情的巧妙,才使觀眾獲得了純粹的歌舞體驗,這是以往印度電影中少有的。
三、影片的人生哲學探討
《好運理發師》中的賽罕,是印度最紅的明星。在現實中,沙魯克.汗也是全印度炙手可熱的明星。從這個角度來說,飾演劇中的賽罕就是飾演沙魯克本身。沙魯克本身也曾公開表示,《好運理發師》這部電影帶有自己成長之路“自傳”的寓意。賽罕在每天富足且忙碌的生活中,內心中始終懷有對兒時知己的懷念,隻不過賽罕將這份友情視為內心的珍寶,從不輕易示人。而比魯每天過著窘迫但悠閑的生活,對於比魯來說,平常的生活不起一絲波瀾,而他遙望賽罕之時,則是自己最為開心之時。同時,在電影中比魯周圍的人,對比魯的態度的轉變,與傳統意義上的攀炎附勢有很大的不同,比魯周圍的人群,隻是想通過比魯親自一見賽罕,滿足一下自己小小的虛榮心,從這部電影角度而言,並沒有過分批判的意思,比魯周圍的人群恰恰是,真實人群的寫照,沒有這些插曲的出現,人生必將毫無意義。本片所傳達的意義,賽罕在電影開始就已經說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著什麼,有人尋求名望,有人尋求財富,還有人尋求著成功,而有人要尋求的是內心的平靜時刻。”正如尼采所言;“我願意孤獨,跟純潔的天空和遼闊的大海孤獨地在一起。”[2]比魯與賽罕,雖然身份不同,但都是較為孤獨的人,本片所傳遞的正是無論孤獨與否,都要能有尋求內心平靜時刻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天空和大海。
西方歌劇評論界有一句名言語;“如果你隻想看一部歌劇的話,《卡門》是必然的選擇。”而如果你隻想看一部印度電影,《好運理發師》是不容錯過的影片。因為《好運理發師》既有印度電影的經典要素,又有光的閃耀與泥土的清香的人生哲學。
參考文獻:
[1]遊飛.導演藝術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3.
[2](德)尼采.蘇魯支語錄[M].錢春綺,譯.北京:三聯出版社,20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