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將欲奪之,必先予之(1 / 2)

在漢語的詞彙裏,舍與得經常是聯在一起用的,最有哲學的味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則大得,不舍則不得。所以,人生的學問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於如何去舍,學會了舍才懂得了得。

《老子》第36章有這樣的說法:“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而另一經典名著《韓非子》引《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意義基本相同。今天成語裏的“欲取姑予”,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之後,越王勾踐成了他的奴仆,他以為吳國可以爭霸天下了。

越王勾踐決心戰勝吳王,但在周敬王36年(公元前484年)吳王出兵伐齊時,卻派兵支持吳王在艾陵打敗齊軍,還親自去吳國致賀,並帶著許多寶物賄賂吳國君臣。

吳國君臣個個喜氣洋洋。隻有伍員看破了勾踐的用心。

周敬王38年(公元前482年)春,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會盟,爭得霸主之位。

而同時,越王卻在吳王率兵遠征之時,乘機攻吳,大敗吳軍。並最終滅吳。

我門從這個曆史故事中不難明白,所謂“予”與“取”,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變化的,“取”是最終的目的,“予”隻不過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予”就是為了“取”。一切的“予”都是以“取”為前提的,都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可圖。

換一種說法也就是說,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可以暫時交出或放棄它,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再把它奪回來。

康熙即位時年齡很小,剛剛7歲零9個月,順治便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四人召來,讓他們做顧命大臣,這4個人也在順治帝前宣誓,表示“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計私怨,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但是不久,這4位大臣就忘記了他們的誓言。

在4個顧命大臣當中,索尼因年紀大而病死了,遏必隆勾結鼇拜,唯鼇拜之命是從,而蘇克薩哈則是鼇拜的對頭,沒過多久,蘇克薩哈就被鼇拜陷害致死。這樣,朝廷之上就隻剩下鼇拜一黨了。鼇拜是“巴圖魯”(滿族語勇士)出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性格蠻橫強暴,為人勇武,極難製服。在他把持了朝政大權以後,大肆捕殺異己,曾矯詔殺死了山東、河南的巡撫和總督。他在朝廷之上專橫跋扈、盛氣淩人,根本沒有一點人臣之禮。他對康熙視若無物,經常當眾與康熙大聲爭論乃至訓斥康熙,直到康熙讓步為止。在處置蘇克薩哈時,鼇拜要將他淩遲處死,康熙認為他無罪,鼇拜就大聲爭執,康熙仍是不許,鼇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無奈,隻得同意鼇拜把蘇克薩哈處以絞刑。

康熙14歲時,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可以親政(即親自處理政事)了,但有鼇拜專權,他無論如何是沒辦法親政的,除掉鼇拜就成了當務之急。那麼,明捉不行,用什麼辦法才好呢?康熙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便不動聲色地籌劃了起來。

滿族人很喜歡摔跤,康熙就挑選了一些身體強壯的貴族少年子弟,到宮中練習摔跤,練了一年多,技藝大有長進,康熙也不時到摔跤房去練習,居然也窺得了門徑。宮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後妃太監盡知此事,但都覺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沒有任何人懷疑康熙有什麼其他的動機。在不知不覺之中,康熙的這支“娃娃兵”就練好了。

在“練兵”期間,康熙還依照中國傳統的“將欲奪之,必先予之”的做法,連連給鼇拜升官,鼇拜父子先後被升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後加上“太師”和“少師”的封號,不僅穩住了鼇拜,還使他放鬆了戒備。

在康熙16歲的那一年,一切終於準備就緒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書房內,等鼇拜單獨覲見奏事時,康熙一聲令下,“娃娃兵”一齊湧上,登時把鼇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讓“娃娃兵”把鼇拜捆綁牢靠,投入了監獄。這群“娃娃兵”完成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還以為是小皇帝愛胡鬧,讓他們捉鼇拜考較他們的功夫呢。也隻有這樣,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則,鼇拜的耳目極其眾多,隻怕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在捉住鼇拜之後,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13大罪狀,並組織人審判鼇拜,把鼇拜集團的首惡分子也一網打盡。不久,鼇拜死於獄中。此後,康熙又為受鼇拜迫害和打擊的人平反昭雪,放還了被鼇拜霸占的民田,又限製了奴仆製度,改革了政府機構。康熙也從此集中了權力,樹立了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