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退”是為了更好的進(1 / 2)

退與進是一對矛盾,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不能將後退的舉動一概視為怯懦和軟弱。在無法前進的情況下,適當的後退往往是一種必要的、理智的行為。

在商戰中,以退為進是一種極高明的管理策略。

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運用此法之高明,足以稱得上謀略過人的商戰高手。

1898年,“華東街大佬”金融巨頭摩根與“鋼鐵大王”卡內基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由於美西戰爭的緣故,使得匹茲堡的鋼鐵需求高漲。而美西戰爭最後以美國勝利而告終,使得美國在國際上聲望日隆。在這樣的背景下,摩根向卡內基發動鋼鐵戰爭其意義就更加重大了。

摩根意識到鋼鐵工業前途無量。所以,他早將目光盯上了鋼鐵。並把安插高級管理人員作為融資條件,送入伊利鋼鐵和明尼蘇達鋼鐵兩家公司,從而控製了這兩家公司的實權。

但這兩家公司與卡內基的鋼鐵公司相比,隻能算中小企業而已。由於美西戰爭導致鋼鐵價格上漲,摩根對鋼鐵的興趣更加濃厚,便決定向卡內基發起進攻。

野心勃勃的摩根,一心想主宰全美鋼鐵公司。所以,一出手就首先拿卡內基開刀。摩根首先答應了號稱“百萬賭徒”的茲茲的融資請求,合並了美國中西部的一係列中小企業,成立了聯邦鋼鐵公司,同時拉攏了國家鋼管公司和美國鋼網公司。接著,摩根又操縱聯邦鋼鐵公司的關係企業和自己所屬的全部鐵路,同時取消了對卡內基的訂貨。

原以為卡內基會立即作出反應。但與摩根的預想相反,卡內基卻紋絲不動。作為玩股票起家的卡內基,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冷靜是最好的對策。特別在這個關頭,自己麵臨的對手是能在美國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頭,如果此時倉促作出反應,那最後倒黴的將是自己。

卡內基更清楚自己的“份量”。他深知自己的鋼鐵業在美國所占的市場,這些市場如果失去了卡內基的支持,勢必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因此而蒙受損失,到那時,卡內基並不愁自己鋼鐵的出路,你不要自然有別人要!

摩根很快意識到在這事上栽了跟頭。他馬上采取了第二步驟:美國鋼鐵業必須合並!是否合並貝斯列赫姆,我還在考慮中,但合並卡內基鋼鐵公司,則是絕對的!摩根向卡內基發出了這樣的信息,甚至他還威脅道:“如果卡內基拒絕,我將找貝斯列赫姆。”

別的挑戰並不可怕,但是,一旦摩根與貝斯列赫姆聯手,自己顯然不妙。在分析了形勢,估計了發展後,卡內基終於作出了決定:“大合並相當有趣,不妨參加。至於條件,我隻要大合並後的新公司債,不要股票,至於新公司的公司債方麵,對卡內基鋼鐵資產的時價額,以1元對1.5元計算。”這對摩根來說,條件太苛刻了!但摩根沉默片刻。還是答應了卡內基的條件。

在商戰中,不能死抱住一些今日的蠅頭小利。應該為了長遠目標而放棄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形不利時,更是善於退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隻有善於退讓的人,才能賺到大錢。

卡內基瞅準了摩根的心理,同時抓住了摩根的弱點:你不是迫不及待地想合並嗎?行,我答應你。但條件要聽我的。這樣,以1:1.5的比率兌換了卡內基鋼鐵公司資產的時價額後,卡內基的資產一下子從當時的2億多美元躍到4億美元!

卡內基對付摩根的辦法,看似卡內基非常“軟弱”,當摩根采取第一步時。卡內基無動於衷;當摩根采取笫二個步驟時,卡內基更似乎未作任何抵抗便“就範”了。但是,卡內基的看似讓步,而實際上卻取得了一次大的飛躍,不能不說卡內基退了一步,而實際上進了兩步。因此,最後的真正勝利者,是卡內基,而不是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