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退”是為了更好的進(2 / 2)

以退為進,“退”並不是目的,隻是達到“進”的一種手段,所以後退的幅度要適當,必須以達到“進”的目的為前提。退的程度不夠,則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程度過大,則可能一退而不可收,成了大逃亡。

國內外知名企業也運用恰如其分的退卻,蓄積實力,贏得了經濟的回升,這也是商業管理之大略。

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隨著連續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所有企業都在拚命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為此,日本日立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20世紀60年代初,整個日本經濟進入了蕭條時期。麵對產品滯銷,新建廠房的鋼架已經搭起,新添置的一些機器設備已經運抵碼頭和車站,日立公司內部對下一步應該怎麼辦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繼續投資;一種是立即停止投資。為了綜合各種意見,公司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我們不能短視,隻看到眼前的蕭條,蕭條之後就是回升。如果我們現在停下,將來就會比別人慢一步。根據了解,東芝還在繼續積極投資!”前者闡述自己的理由。

“停止這方麵的投資絕不是短視。投資進去,蕭條到來收不到絲毫效益。不如把這些資金投入其他有效益的方麵,哪怕隻有微利也比壓死在這上麵強。將來經濟一回升,我們就有大量的活動資金可供利用。”後者針鋒相對地應道。

“還有,正因為像東芝這樣的大公司在繼續積極投資,我們更不能繼續投資下去。請想一想,我們目前能和它們比嗎?僅靠實力,我們有獲勝的希望嗎?何況現在投資競爭是拚老本。”後者的支持者接著補充說明。

“如果停止投資和施工,那麼現有的半截工程和大批的設備擱置在那兒,不是很大的浪費嗎?你們算過這筆賬嗎?”前者的支持者提出了新的論調。

“好吧,就算繼續投資,施工完畢後,工廠形成了新的生產力,又如何解決新吸收的工人的開支和生產出來的產品銷路問題呢?”後者尖銳地反問。“新的浪費無疑將比現在停下來更大!”

“立即停止投資施工!”最後公司做出了果斷的決策。這次日立的決定是正確的。

從營業額來看,1926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有明顯的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

從分紅來看,1962年上半年,日立、東芝、三菱都維持在13%左右,1963年下半年,出現了1%的差距;到了1964年下半年,差距擴大到4%,日立達到10%。

時間終於進入了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濟繁榮時間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不坐失良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升到160億日元,1969年上半年就突破1000億大關,達到1220億日元。效益呢?1966年至1970年,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如果當年日立不是明智地主動停止投資,做戰略撤退,它在經濟蕭條時期能得以保存實力嗎?到了經濟回升期,能以巨大的實力迅速東山再起嗎?答案不難得出。

從古今的史實中,我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不進則退的情況是有的,小退大進的情況也是有的。能夠前進而不肯前進,當然意味著倒退;但不能前進硬著頭皮前進,也會造成實際上的倒退,甚至是大倒退。

老經驗:

以退為進,“退”並不是目的,隻是達到“進”的一種手段,以退為進是一種極高明的商戰策略。

退與進是一對矛盾,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恰如其分的退卻,蓄積實力,可以贏得更大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