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三俗風有所收斂,抄襲者輸了官司,這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的兩個正向信號。想必,那些扒劇為業的槍手、教人學壞的公司、東抄西借的劇組都會暗地裏交叉檢查,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總是願意用最大的善意來揣測那些被紅了眼睛的人們,2015年正式開拔。
2015年劇王猜想
2015年會是什麼樣子?有哪些劇目會殺出重圍?
預言是天下最難的事,我們不是大羅金仙,也不是江湖術士,左右逢源的切口沒什麼意思。但我們可以根據自家的雷達接收到的信息,對現狀和未來做一分析、預判。
十幾年來,伴隨著網絡草根文化崛起的“三俗”式文藝傾向真的不得誌了。“三俗”究竟是貶義詞還是褒義詞,也有待於進一步論定。在官方主流話語裏,“三俗”是庸俗、惡俗、粗俗,是反麵教材。可是到了互為奧援的民間藝人和普通觀眾那裏,“三俗”一度是網絡正確的代名詞。
藝人說觀眾是衣食父母,在劇場裏不惜力氣、不設底線地逗他們笑。觀眾說藝人是心頭所好,“哥們就喜歡俗的”,誰反對“三俗”誰就是裝逼。從禁錮和板結年代中走來,躲避崇高和投身“三俗”帶來了某種文藝上的新鮮氣象,給人民群眾增添了無窮的樂子,這已經是絕大的功勞了。可是文藝的趣味如果僅止於此,或者集中於此的話,那就是又一種悲哀了。
在嚴絲合縫缺乏空氣流動的年代裏,解構是先進文化的方向。在一地碎片、無可守望的年代裏,建構是先進文化的方向。我們這樣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大國,不能隻有“三俗”一種活法。
老媒體和新媒體接力賽一樣對本山進行圍剿是值得商榷的:有事說事,有料爆料,沒完沒了的標題黨和謠言算怎麼檔子事?但是,原先把《鄉村愛情》奉為農村劇的正根兒,隻要有收視率就不問其餘也挺可悲的。現在,不管是以正常還是非正常的方式,這種傾向總算得到了一定的抑製。
在這期間發生的另一件大事是,一貫奉行“拿來主義”的於正栽了。那麼多合作者通過各種渠道“控訴”其抄襲手法和奇葩言論,那麼多觀眾自覺抵製其東拚西湊的玩意兒,那麼多年以人人喊打的聲名行走江湖,他不但沒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反倒是逆風飛揚、日漸顯赫。在罵聲中,他成了媒體的紅人,高產的編劇,電視台的座上客……這個行業,這些觀眾,這個國家的法典似乎拿他沒有辦法。
直到遇到瓊瑤阿姨,這個大半輩子都在書寫愛情,在生活中也備受榮寵的作家。麵對扭曲和無恥,黑暗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已不用它來尋找光明。“沒有受過氣”的瓊瑤保持了零容忍,她一紙訴狀將於正送上了被告席。半年以來,我們看到了“法學研討會”上於正自稱《宮鎖連城》學的是《紅樓夢》,也看到了俠義之士汪海林出任有立場的專家輔助人,看到了編劇群體聯署維權的行業自覺,也終於等來了大快人心的判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