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向死而生”:麵對死亡生發的人生意義;麵對死亡生發出的人生超脫。
無論是海明威還是餘華,“死亡”都是他們小說中時常出現的意象。老人桑提亞哥通過對死亡的認識,超越了死亡,認識到自己生存的意義。老年的富貴在經受了一次次死亡的洗禮而獲得超脫、達觀和重生。
“死”與“生”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海明威通過對人生存在的險惡與艱難的描寫,肯定了人為了生存而做的種種努力,以及接受死亡,超越死亡的勇氣。一位老人與一片汪洋大海的角逐、較量。老人注定是人與自然的鬥爭中的失敗者,但他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無不透露出一股堅不可摧的超人力量。雖然他帶回來的是一幅魚骨架,可這魚骨架已遠遠超出它本身的含義,它應該是老人與死亡較量的具體象征。
老人已經年邁,他的體能正在不斷的衰竭,他已不再是當年與黑人比試腕力的“常勝者”,而且那個五歲起就和他一起出海的孩子曼諾林也被他的父親逼迫著離開了老人的船,這樣孤身一人出海對老人來說,的確是一件危險的事,老人隨時有可能迎來死神的青睞,但是老人沒有退縮,第八十五天仍舊獨自出海。老人在死亡與生命意義的選擇中,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人類的生命隻因承受了不可避免的死亡才更加的珍貴,才更能使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責任。老人時常問自己“老頭兒,你是幹什麼的?”自己便回答,自己是個打魚的。打魚是老人一生的職業,也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全部的生命意義就在於揚起小帆出海,然後打到大魚,這是老人生存的唯一理由,如果有一天老人不再打魚了,那麼他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他的存在變得虛無了。老人的生命隻有一個內容,那便是與各種各樣的魚搏鬥並征服它們。老人也隻有在如此接近死亡之時才能更清晰的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富貴的身邊發生了太多的死亡,這些死亡一步步地改變著富貴對生命對生活的態度。富貴年輕時的荒唐氣死了年邁的父親,父親的死是富貴第一次經曆的死亡。然而這次死亡卻是富貴人生真正的開始,生活的艱苦使富貴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責任和意義。村裏搞土地改革,富貴經曆了龍二的死亡,“回來的路上脖子一陣陣地發涼”,開始體會出自己還能活著有多不容易,富貴開始懵懂地意識到生命的價值。雖然富貴對活著的意義沒有什麼直觀的認識,可是他知道了活著是多麼容易失去的東西。後來,富貴經曆了兒子有慶的死,妻子家珍的,女兒鳳霞的死,戰友春生的死……老年的富貴經受了若幹次的“生命與生命”得“必然分離”。當富貴的外孫苦根的生命因一盆豆子而劃出富貴的生命後,也宣告了富貴一生的痛楚之感的完結。當他的生命進入到倒計時階段時,對死亡的審視和感受成為了他的主要思想內容。“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著給我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向死而生使富貴在死亡麵前敞開了生存的一切可能性而獲得了一種坦蕩之樂。年老的富貴,在眾多的死亡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生命真正的意義在於承擔苦難、痛苦、死亡後,而超脫出的對待人生的超然態度。
參考文獻:
[1]魏家文、楚亞萍.從《活著》看餘華小說的生命意識[J].畢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
[2]賈彥彬、梁秀麗、馮雪峰.我看海明威的死亡意識和行動精神 [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