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不同的認同感構成了不同的群體。如民族、宗教、種族和地理等因素也會將消費者聚成不同的群體。這些因素影響著消費者的食品偏好、衣著選擇、娛樂方式和事業抱負等。如在美國有拉美消費者群、黑人消費者群、亞洲消費者群。在我國,由於多民族的存在,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消費者群;而且我國境內多種宗教並存,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有些地方老百姓雖然沒有正式加入某種宗教,但仍然遵守某種宗教的生活習慣,這些對他們的消費行為影響也很大;另外我國地域廣闊,東西南北跨度大,不同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
另外,還有社會階層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也有影響。收入的多寡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不同的收入水平就形成不同的社會階層,這些社會階層內部的成員會表現出一定程度上同一的消費行為。美國的W.L.沃納曾經把美國的社會階層分成了七種。
(1)上上層(不到1%)。這層人群繼承了大量遺產、是出身顯赫的達官貴人。他們捐巨款給慈善事業,舉行初次參加社交活動的舞會,擁有一個以上的宅第,送孩子就讀於最好的學校。這些人是珠寶、古玩、住宅和度假用品的主要市場。他們的采購和穿著常較保守,不喜歡炫耀自己,這一階層人數很少,當其消費決策向下擴散時,往往作為其他階層的參考群體,並作為他們模仿的榜樣。
(2)上下層(2%左右)。他們常來自中產階級,因為在職業和業務方麵能力非凡,所以擁有高薪和大量財產,對社會和公共事業頗為積極,喜歡為自己的孩子采購一些與其地位相稱的產品,諸如昂貴的住宅、遊艇、遊泳池和汽車等。他們中有些是暴發戶,他們擺闊揮霍浪費的消費形式是為了給低於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留下印象,這一階層的人的誌向在於被接納入上上層,但情況是,其子女達到的可能性比他們本人來得大。
(3)中上層(12%)。這一階層既無高貴的家庭出身,又無多少財產,他們關心的是“職業前途”,已獲得了像自由職業者、獨立的企業家以及公司經理等職位,他們注重教育,希望其子女成為自由職業者或是管理技術方麵的人員,以免落入比自己低的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善於構思和接觸“高級文化”,參加各種社會組織,有高度的公德心。他們是優良住宅、衣服、家具和家用器具的最適宜的市場,同時,他們也追求家庭布置,以招待朋友和同事。
(4)中間層(32%)。中間層是中等收入的白領工作者,他們居住在“城市中較好的一側”,並且力圖“幹一些與身份相符的事”。他們通常購買“趕潮流”的產品。25%的人擁有進口汽車,其中大部分看重時尚,追求“一種良好品牌”,其理想居住條件是“在城市中較好一側”,有個“好鄰居”的“一所好住宅”,還要有“好的學校”。中間層認為有必要為他們的子女在“值得的見識”方麵花較多的錢,要求他們的子女接受大學教育。
(5)勞動階層(38%)。這層包括中等收入的藍領工人和那些過著“勞動階層生活方式”的人。勞動階層主要依靠親朋好友在經濟上和道義上的援助。勞動階層的度假指的是“待在城裏”,“外出”指的是到湖邊去,或去不到兩小時遠的地方。勞動階層仍然保持著明顯的性別分工和陳舊習慣,他們偏好的汽車包括標準型號或較大型號的汽車,對國內外的小型汽車並不問津。
(6)下上層(9%)。下上層的工作與財富無緣,雖然他們的生活水平剛好在貧困線之上,他們無時不在追求較高的階層,卻幹著那些無技能的勞動,工資低得可憐。下上層往往缺少教育,雖然他們幾乎落到貧困線上,但他們千方百計“表現出一副嚴格自律的形象”,並“努力保持清潔”。
(7)下下層(7%),下下層與財富不沾邊,一看就知道貧窮不堪,常常失業或幹“最肮髒的工作”,他們對尋找工作不感興趣,長期依靠公眾或慈善機構救濟。他們的住宅、衣著、生活用品都是“髒的”、“不協調的”和“破的”。
我國的基尼係數這幾年一直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這表明我國的社會經濟層次日趨分明。消費者以收入層次劃分的求實心理逐步增強,而盲目攀比的消費心理日趨減弱。消費者按照自身經濟條件規劃生活將成趨勢。所以,我們也可以參考美國的這種分法,來應對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