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創業突圍名人堂——8位創業家的創業真經(2)(3 / 3)

創意是成功創業者必須考慮的,要想成就“絕佳創意”也非朝夕可行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像我們的榜樣江南春學習,不走尋常路,從變態的角度尋求非主流的意識。

魯冠球創業真經:攥緊拳頭抓質量

創業的路上,危機四伏,聰明的創業者往往能夠將危機轉化為機會。比如,質量問題是中國小企業產品中的普遍問題,魯冠球用超前的眼光,舍得的心態,在質量危機中找到轉機,化劣勢為優勢。如果自己企業的產品有缺陷,不要懼怕承受眼前的重大損失,而要放眼長遠,隻要你從這種危機中看到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就能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個台階。

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是當下中國企業界的“骨灰級”人物,一棵大陸企業家中的常青樹。他初中肄業,至今仍不會說普通話。在很多還在創業的夢裏沉睡時,他就上路了。創業的夜行者不單寂寞,更令他腳步踉蹌的是看不見路的風險。好在,他以曾經當過鐵匠的健壯雙手,為自己打拚了一方天地。等改革開放的金雞報曉時,那些如夢初醒的人隻能看到其背影了。在2007胡潤百富榜上,魯冠球的個人身家為110億元人民幣。

魯冠球出生於浙江蕭山縣(現杭州蕭山區),父親是上海一家醫藥工廠的普通工人,他自幼和母親住在農村,依靠父親微薄的工資艱難度日。15歲那年,因為家貧,魯冠球初中時主動輟學。放下書包後,他進入了蕭山縣鐵業社做打鐵的學徒工,每天起早貪黑地跟著師傅掄八磅重的大錘。

1969年,不甘心失敗的魯冠球再次砸鍋賣鐵,和另外六個農民一起湊了4000元錢,在家鄉開了一家鐵匠店,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同年,他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這個所謂的農機修配廠其實隻是一個隻有84平方米破廠房的爛攤子。魯冠球變賣了全部家當和自己準備蓋房的材料,把所有資金都押在了這個工廠的命運上。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如果從他的創業時間算起,魯冠球剛好花了10年的時間來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十年後的1979年,工廠形勢大好,這時候魯冠球開始思考企業在未來的方向。他躊躇滿誌,渴望將企業推上一個更高的平台。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吹綠大江南北。這時魯冠球手裏可支配的資金比較厚實,他對於企業未來走向也清晰了。他要砍掉農機這一塊的業務,集中全力專業化生產“錢潮牌”汽車萬向節。他決心在汽車萬向節上做專做透,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與核心競爭力。魯冠球當時之所以選擇萬向節作為主攻,主要是汽車萬向節相對其他農機來說技術含量高,行業發展前景廣闊,當然利潤也高。

原先的修配廠也因此更名為杭州萬向節廠,魯冠球躊躇滿誌地踏上了新長征的路。但廠裏的職工開始有意見了:農機業務賺錢賺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放棄?職工大多不理解魯廠長的做法。伴隨職工不理解的是:工廠調整策略後產值急劇下降,以致於企業6個月發不出工資。

可想而知,魯冠球當時麵臨著何等嚴峻的形勢,身上背負著何等沉重的壓力。但他堅信自己的選擇。他頂住各方的壓力,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他的觀點是什麼呢?在2002年,魯冠球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回顧了當年作出這個重大戰略抉擇時,說了這麼一番話:

“一句話,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情。1970年代搞多元化,是解決“有”與“沒有”的問題……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要解決是“好”與“不好”的問題。因為這個時候國內競爭開始加劇了,我們就開始搞專業化,就搞一個萬向節,把它搞大、搞精、搞強。”

事實勝於雄辯,萬向節廠在經曆半年多的轉型陣痛後,迎來了收獲的喜悅。1980年代,該廠生產的萬向節在國內達70%~80%的市場份額,在國際上他們也是最大的供應商。可以說,如果當年魯冠球沒走出這一步,萬向到今天恐怕跟遍布全國的成千上萬家小農機廠沒什麼兩樣,不是在低門檻、高競爭的農機行業中步履蹣跚,就是關門大吉。

1980年的一天,憋足了勁準備在汽車萬向節上大展身手的魯冠球突然接到客戶來信,信中投訴他廠裏發出的萬向節出現了裂縫,要求退貨。魯冠球立即找來了供銷科長,對他說:“我們廠的信譽最重要,你馬上把合格產品連夜送去,換回不合格次品。”交代完這件事情,魯冠球進而想到:廠裏發到其他地方的貨是否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