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兼職機構的良性發展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文澤天,張窈,甘雪婷
摘要:以對兼職機構和兼職大學生的調查數據為依據,從四個部分考察兼職機構的信息流通和發展現狀:基本信息部分、中介傳達信息部分、大學生反饋及辨識信息部分和對中介整體認知部分,並從“中介性傳播”的角度分析其良性發展途徑。
關鍵詞:中介性傳播;中介機構;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55-02
中介性社會組織早在18世紀就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嶄露頭角,我國從80年代引入社會中介組織以來,迄今並未完全發揮其應有的政治作用和社會作用。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傳統行政管理體製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組織,中介機構職能廣泛,其中大學生兼職機構就分擔了政府的就業指導與教育的調控職能。同時,作為商業機構,雖然“黑中介”的稱呼言過其實,但兼職機構仍需要改進運行機製,使其良性發展,優化資源配置。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大學生兼職機構,無論是對“中介性”傳播的理論探討還是對中介良性發展的實際考量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文從大學生兼職機構本身入手,采用內容分析法,著重分析其與大學生之間的信息傳播現狀和其“中介性”傳播的特殊性,試圖探尋一些良性發展途徑。
一、研究背景
“中介性”傳播,指在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建立一個“中轉站”,將訊息進行各種形式的“包裝加工”,再進行正常的信息傳遞。“中介性”傳播廣泛存在我們周圍:老師授課、傳單發放、活動宣傳等等。
而在兼職機構運行體製中,“中介性”傳播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中介將一個傳播過程一分為二,並在傳播過程中飾演兩個傳播角色:既是用人公司的信宿,也是兼職大學生的信源。二是中介將信息進行加工,加工的形式包括改變信息的內容和結構等,實現“自利動機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1]。因此,人們對兼職中介的社會責任產生質疑,紛紛把兼職機構和“黑中介”畫上等號,認為大學生兼職的權益受侵害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黑中介”的不法運營,並詳細總結其詐騙方式和保障措施,如《大學生兼職權益侵害現象調查報告唐思羽》[2],這些觀點雖然反映了部分不法組織的欺詐行為,但這並不能代表目前社會更廣泛的大學生兼職機構發展現狀。較之中肯的另一些觀點主要圍繞兼職中介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來探究大學生兼職機構的良性運轉,如從內部環境入手的《大學生兼職權益受損引發的企業社會責任之探討》(吳武平,2007)[3]、從外部環境入手的《大學生兼職動因的社會學分析》(賀祖斌、楊紅秀,2008)[4]。
但總體說來,這些研究取向都缺少與專業的結合。本文立足傳播學領域,以問卷和個人針對性調查的數據為依托,針對信息流動的冗餘層次和環節使信息傳達速度變慢或信息變形和失真等問題,從“中介性傳播”的專業視閾,疏通信息流通渠道,探析大學生兼職機構的良性發展之路。
二、研究設計
1.數據獲得
(1)調查對象:有通過中介找到兼職的大學生。(2)樣本選擇:一是被調查樣本有通過中介找到兼職經曆的;二是大學生。並通過網絡或者麵對麵的方式招募樣本。(3)調查方法:簡單隨機抽樣法。本調查研究對象明確,對樣本其他條件沒有特殊要求。
本研究數據的獲得除通過問卷調查外,還進行了典型調查,繼而根據調查結果對數據進行縱向橫向相結合的分析,以更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全麵把握調查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