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強引導,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環境。微文化的傳播在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微博、微信信息發布的便捷性引起大量信息的冗餘,及時性和個體性增大信息的監控難度,交互性和隨意性加速不良信息的傳播等,都直接衝擊著高校校園文化[7]。因此,我們要加強引導,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新環境。首先,完善製度,強化管理。健全各類網絡管理辦法,並將其製度化,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規範網絡行為,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淨化校園文化環境。其次,加強技術保障。學校應從源頭加強信息管控,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此類現象的產生。校園內應成立由熟悉網絡技術、具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和綜合素養的老師組成的網絡環境監督和運行團隊,及時淨化網絡環境。最後,培養意見領袖,加強輿論引導。要培養一批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又有較強網絡輿論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為大學生中有影響的“意見領袖”,深入基層,充分發揮他們強大的網絡輿論影響力,讓他們發出正麵的、真實的、具有建設性的聲音,形成主流輿論場,引導輿論走向,營造健康向上、團結和諧的良好網絡氛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真正體現出來,從而實現構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氛圍的目標。
3.發揮優勢,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內容。麵對微文化發展的迅猛態勢,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微文化的特殊優勢,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首先,利用微力量,增強校園文化的深度和廣度。結合微文化小、多、新、快的特點,在導向上做文章,讓信息瞬間蔓延,實現校園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傳播。其次,利用微力量,構建多元校園文化體係。微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互相交織的舞台,校園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的發源地,這種兩種文化的疊加會帶來兩種文化力量的碰撞和交融,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在堅持主流文化主導地位的同時,積極構建多元校園文化體係。最後,利用微力量,推動校園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微力量在校園文化傳承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搭建平台,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9]。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需要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帶來的各種挑戰。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下建設新時代的校園文化要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特點,發揮微文化的優勢,把握微文化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一係列的新變化、新情況和新機遇,使微文化成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為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先進,鄔麗.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2] 馬衍鵬,張果.從微博看當前的“微文化”傳播[J].青年記者,2010(17).
[3] 宋守信.常態社會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4] 沈昕,翁華強.“微時代”與“微文化”的傳播學視角審視[J].青年記者,2012(26).
[5] 杜蘭曉,殷鶯菁.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及其規律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16).
[6] 張楠楠,微博時代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7] 楊銳,夏紅.微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傳媒科技,2012(14).
[8] 方興東,胡泳.博客與新媒體[J].新華文摘,2004(9).
[9] 徐可晶.微博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瓊州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