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價值觀念和文化體係[5]。隨著微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其對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一定衝擊,同時,也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帶來影響。
1.“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載體更加豐富。傳統的校園文化載體包括媒介實體、媒介符號、媒介信息三個方麵,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見的校園的教學設施、生活設施、校園景觀環境、標誌性建築以及校報、校園廣播等[5]。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繁榮,網絡論壇、手機QQ、百度貼吧、微信、飛信等也成了受學生青睞的校園新媒體,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媒體”的出現,更以其突出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動性的優勢,很快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新載體。
2.“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關注度和參與性更高。大學生是高校最活躍的群體,同時,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受傳者,不僅是校園文化傳播行為的接受者,還是校園文化傳播反饋信息的發出者,甚至會在日常的人際傳播中充當傳受者的角色[5]。在微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校園文化新載體,如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則為個人信息發布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極大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張揚獨立個性、抒發個人情感和個體自主發展的需要,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意識,大大提高了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同時,也將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變為“陽光建設”,置於廣大師生的共同監督之下,使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更容易引起關注、從而大大提高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注度。
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環境更加複雜。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載體的不斷發展,其社會影響力和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給原本複雜的校園文化環境,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7]。首先,校園文化建設外部環境更加複雜。高校作為受社會關注度很高的單位,發生在校園內的各種事件會通過微博、微信的傳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果事件處理不當,將嚴重影響高校的社會形象,甚至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公眾事件。其次,校園文化建設內部因素更加多樣。微博、微信在傳播的過程中,一些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掩蓋了它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使得作為校園文化主要受眾的大學生在麵對微博所傳遞的內容時必須要進行篩選,辨別真偽,但是由於大學生缺乏相應的鑒別能力,造成廣大同學在思想和行為方麵很容易受到微博信息的影響,如“反日遊行示威事件”。最後,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難度加大。由於微文化傳播具有便捷性、隱蔽性、開放性的特點,信息傳播沒有空間限製,同學們可以進行即時虛擬的交流,享受自由的空間,但有利必有弊,這種及時掌控信息的感覺容易使人上癮,成為“微博控”、“微信控”,從而造成現實世界的“生存障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難度。
四、“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
麵對“微文化”的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充分發揮微文化的優勢,揚長避短。在建設過程中,必須牢牢抓住主動權,把握發展命脈,確保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
1.緊抓機遇,搭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隨著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傳播載體逐漸成為大學生的“新寵”,高校應該主動出擊緊抓機遇,搭建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首先,充分了解“微文化”,主動掌握話語權。互聯網賦予個人前所未有的權力去影響媒體,他們利用這一新媒體做什麼,怎麼做,和誰一起做,都是由他們自行解決的事情[8]。因此,充分了解微文化及其發展趨勢,掌握網絡環境下的話語權。其次,搭建交流渠道,實現良性互動。要維護高校穩定與發展校園文化就必須暢通學校與師生間的溝通渠道。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微文化,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實現學校與師生間的一種“麵對麵”交流,逐步實現良性互動。最後,改進工作方法,關注微民、微言、微行,作為教育者應該放低姿態與網友或博友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關注他們的微言、微行,提升校園文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使之貼近師生生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