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後續報道——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具體呈現方式
“爛尾新聞”顧名思義,隻見其頭未見其尾的新聞。在新聞報道中,這種虎頭蛇尾甚至無尾的新聞報道現象,其實是未能堅持將後續報道做好造成的。麵對如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輿論熱點,也許有些問題調查難度相對較大,需要的時間也相對較多,一時間無法給公眾一個完整的答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情就可以被淡化,甚至遺忘。對於新聞媒體來講,即使公眾的目光被新的熱點所轉移,媒體也應該對發生過的懸而未決的事件做到心中有數,堅持追蹤和跟進,通過輿論監督,給相關部門和人員施加壓力,促成新聞事件的解決。而將其調查結果傳播給公眾,後續報道無疑是最佳的呈現方式。後續報道又稱跟蹤報道,它是對已經報道過的新聞進一步追蹤,對處於發展變化中的新聞事件或者某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的持續報道[1]。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作了如下定義:“後續報道是對事件性新聞所作的進一步報道近似連續報道,但又不僅限於反映事件最新發展的連續報道,常常還須回答新聞五要素中的‘為什麼’。一件受人關注的新聞播發後,受眾還想進一步了解新聞事實背後的東西,如發生的原因、背景、影響、結局等,這就需要做後續報道。”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分析出,後續報道和“爛尾新聞”實際上是新聞報道對新聞事件不同階段、不同程度地展現和挖掘。“爛尾新聞”讓公眾對事件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後續報道恰恰彌補了這個弊端。盡管如此,後續報道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困境:新聞業競爭激烈,在層出不窮的新媒體麵前,各媒體將目光紛紛投向搶奪第一手的新聞來吸引受眾,而後續報道關注的往往是發生過的事情;新聞是易碎品,對時效性要求很強,新聞業往往關注於當前或新近發生的事,這些事件大多是活潑新鮮的,而對以往報道過的事再繼續追蹤的報道較少;如今,社會風氣較為浮躁,人們多關注眼前的利益,對發生過的事情興趣就會變淡,此時的媒體為了競爭和生存一味地迎合受眾,忽略了輿論引導,隨著受眾的視野將“爛尾新聞”拋在腦後。
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被民眾寄予厚望,承擔著舉足輕重的社會重任。輿論監督在現代社會中同政府、法律一樣,被認為是捍衛社會正義的核心渠道,新聞媒體應當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承擔起媒體問責的職能,堅持做好後續報道,從根本上杜絕新聞“爛尾”現象。不“爛尾”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新聞,新聞媒體應當時刻警惕“新聞”蓋“舊聞”這種逃避問責的“藝術手法”,為輿論關注所代表的民意與權利在陽光下運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孟錦波.談連續報道的獨特功能[J].理論界,2003(2).
[2] 雷鍾哲.“斷頭新聞”也是“空談”[J].新聞戰線,2013(2).
[3] 白靖利.莫讓輿論熱點成為“斷頭新聞”[J].新華網,2012(9).
[4] 唐林.對推進當前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思考[D].華中師範大學士學位論文,2004.
[5] 童兵.當代新聞輿論監督的特征[J].新聞愛好者,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