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節目女性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的勢能分析(3 / 3)

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女性主持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發現問題、反映問題,逐漸嚐試掙脫政治教化、道德評判的束縛,加大大眾傳媒在解決問題進程中的推動作用,並力求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透視出隱藏在新聞事實表象背後的深刻背景,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連續獲得3屆“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的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在主持的《焦點訪談》時,有一期與環保話題相關的節目叫《走近沙漠邊緣》,她設計了這段結束語:在我即將完成這個節目時,特意編輯了這樣一組畫麵放在結尾。這綠色,是我們一路采訪時追尋的顏色,是西北沙漠大片灰黃基調上的亮色,也應該是伴隨著沙沙、翠翠長大的顏色。一位攝影記者說,到西北沙漠畫畫,隻需帶兩種顏料,帶十管黃的,一管綠的就夠了。我想,畫今天的沙漠是這樣,但願畫明天的沙漠時,多帶幾管綠顏色。

直到現在,敬一丹還記得那個過程,她能感覺到空氣越來越幹燥,她看到沙子一點兒一點兒地吹進了老百姓家的窗子,堆上了老百姓家的後牆。老百姓沒辦法,隻能搬家,搬離這個村子。

對於做這期節目的初衷,對於一位優秀的女性節目主持人的責任感,對於女性與傳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央視網的敬一丹主頁上的這段文字給予了最好的詮釋。

“麵對這麼多的環境問題,自己能做什麼呢?有時候敬一丹也這樣問自己。思考之後,她給出了答案:我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最應該做,並且能夠做的,就是為環境說話。其實很多從事媒體工作的女性,都在為環境問題而奔走,好像女性天生就跟環保離得近。這大概是因為女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負責繁殖生命的,所以呢,自然的生命、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環境的生命,就跟女人的心更貼近。她表示很想就保護環境這個話題,當一個很有耐力的傳播者。

隨著《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新聞評論節目的開播,敬一丹、張泉靈、董倩等觀點獨到、具有洞察力的新女性主持人形象漸漸湧現,她們憑借深刻的思辨引導社會輿論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在受眾的心目中她們踐行媒體行使社會責任的使命,已然成為事實上的“社會環境檢測員”,她們把大眾傳媒的“輿論監督”功能具體化、人格化。因此,女主持人帶著自身的獨特魅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著重要的力量。

四、女性節目主持人的勢能恒定發展

在這裏需要探討兩個話題:一是選擇在正確方向上的恒定發展,女性主持人的勢能並不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可以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的動態結構。因此,需要主持人有較強的自省和自我調檢能力,保持釋放“正勢能”,而非“負勢能”。二是如何保持勢能的恒定發展。簡而言之,要具備“三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是發展的動力,創新能力是發展的源泉,合作能力是發展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當然,對“自我”在節目中的表現要有清晰而準確的定位,正視自我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在“自我”和“他我”的平衡中實現女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發揮異常突出和持久的影響力。

做這項研究並不是刻意建立一個與男性主持人相對立的群體,而是期望結合當代情境,共同探討女性主持人的發展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於媒體的信任,不論男女,那支話筒的重量都是一樣的,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應無性別差異。誠然,因為受到數千年“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等傳統性別觀念和傳媒日益商品化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女性節目主持人非但沒有在工作範疇體現任何性別優勢,反而受其製約。那麼,女性主持人應怎樣發掘、培育自我的特性魅力,發掘本身優勢,擺脫社會的性別歧視,在傳播過程中依托節目,力求作受眾的朋友,做節目的代言人,做新時期女性的典範,成為我們持續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吳鬱.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綜合素質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 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3] 吳真真.我國知名女主持人形象解讀[D].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7.

[4] 劉平.女性主持人的話語弱化——隱藏在電視光環背後的性別差異[D].中國碩士論文數據庫,2006.

[5] 王群,曹可凡.談話節目主持藝術[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6).

[6] 姚鶴鳴.傳播美學導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7] 於根元.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應用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4).

[8] 葉風英.電視采訪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2).

[9] (美)貝蒂弗裏丹著.程錫鱗等譯.女性的奧秘[M].上海:東方文藝出版社,2009

[10] 劉利群,曾丹娜,張莉莉.國際視野中的媒介與女性[M].北京: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11] 畢一鳴.西方傳播學理論與節目主持人[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