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亟待探討的重大問題:主流媒體怎樣才能不負眾望地擴大話語權
在當今社會輿論格局中,主流媒體怎樣才能不負眾望地擴大話語權?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宜緊扣受眾的心理認同,從以下四個方麵入手:
1.認清社會輿論格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主流媒體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需要認真考察社會輿論格局的已有變化,發現變化之所在,在此基礎上研究積極的應對之策;而不是——對變化渾然不覺,或把握不住變化之所在,或麵對變化束手無策,或確定的是無效之策甚至錯誤之策。作為中共上海市委的負責人和一方的主政者,韓正曾經對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說過:“公信力產生影響力,影響力決定引導力。麵對新技術新媒體快速發展態勢,傳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主流媒體要增強緊迫感,在轉型發展上取得進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好人民群眾的心聲,加強輿論監督工作。[3]”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韓正清醒地意識到由新技術、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主流媒體的對策當是順勢而變,力求在轉型發展上取得相應進展。轉型發展,既包括理念的轉變,又包括傳媒產品生產方式的改進,還包括媒體本身的轉型。
2.在披露權威信息方麵不遲滯。披露權威信息是主流媒體的強項之一和立足之本。主流媒體及時披露真實、權威的信息方才可能獲得並保住話語權。舉凡公眾有對權威信息的強烈需求時,主流媒體就應努力予以滿足,以此贏得公眾的心理認同。有研究者指出:“在時效和容量上,傳統媒體拚不過新媒體;而在權威和深度上,新媒體短時間內也無法與傳統媒體相抗衡。因此,傳統媒體必須有更敏銳的嗅覺,判別哪些資訊更具價值,在‘深度’和‘精度’上做文章,從而深入挖掘出對全局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有指導借鑒意義的報道。[4]”雖說主流媒體中的絕大多數在時效性方麵無法與自媒體匹敵(自媒體的使用者發布信息無需層層把關),但即使如此,主流媒體在發布信息方麵仍然不宜過於遲緩。具有深度和體現精度的文章無疑要做,但及時而真實的信息的發布工作絲毫不可懈怠。在失實信息或虛假信息到處傳播、已經先行占領受眾心靈空間的情況下,具有深度和體現精度的文章恐怕難以進入受眾的心智。因此,比較好的辦法應該是:權威性的簡要信息的發布在前,以事實真相示人,使謠言和不實傳聞止於信息公開;具有深度的釋疑解惑性的報道緊隨其後,以此說明事情的原委和謠言何以不可信。
3.經常發表人人心中所有而口中、筆下所無的意見。筆者認為,能夠很好地回應公眾關切的問題,仗義執言為公眾代言的媒體,往往能獲得受眾實心實意的心理認同。這類媒體有擔當、敢於負責,有眼光、明察秋毫,有鋒芒,文字犀利。它們所刊播的意見,讓人感到酣暢淋漓、所言極是、不能不服。有論者這樣評價《人民日報》近年來的評論:“有矛盾才有關注,有關注才有影響,有影響才有話語權。2011年《人民日報》的評論以人性的溫度、觀點的深度、時評的速度,關注衝突中的公民權利,關切變革中的個體命運,捍衛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諸如《人沒了,發展還有什麼意義》、《打破房價“屢調屢漲”怪圈》、《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責任》等一係列文章,理性剖析社會思潮,正視國計民生的難點痛點,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充分彰顯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5]”對此論述,筆者深表讚同。近期《人民日報》的一些評論包括微評論,常能抓住公眾關切的問題發聲,發有棱有角之辭,說出了公眾埋在心底想說而未說的話,或者是想說而不知道該怎麼說的話,或者是沒有想到說但由《人民日報》說出後深以為然的話。例如,2013年8月,針對瓜農鄧正加死亡一事,《人民日報》微評論《擺平不是穩定》如是說:“一會兒發一會刪,一會兒加V一會兒去V。瓜農鄧正加死因尚未公布,女兒微博反反複複更引來猜疑,人們隻感撲朔迷離、迷霧重重。暗箱操控隻會使事態複雜,猜疑猜測隻會繼續磨損公信。擺平不是穩定,平息不意味信服。真相隻有一個,不回避,不遮掩,才能贏回信任。”《人民日報》的相當一部分評論包括微評論,獲得了公眾的發自內心的好評,話語權的獲得和維係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可見,主流媒體要想牢牢掌握話語權,就應當仁不讓地充當意見領袖。這對於主流媒體話語權而言,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須的。
4.從戰略的高度認真改進文風。改文風,已經被提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該當的。文風不良乃至惡劣的媒體,受到受眾的詬病和抵製,被受眾拒於接受視野之外,即使由官方授予的地位最高,又何來話語權?對於主流媒體而言,文風端正,受眾喜聞樂見,則話語權存;文風不良乃至惡劣,受眾避之猶恐不及,則話語權失。主流媒體就應當站到這樣的戰略高度上,來認真考慮改進文風的問題,並在這一方麵采取切實有效的果敢行動。
綜上所述,主流媒體宜多管齊下,為擴大自己的話語權而進行切實努力。
參考文獻:
[1] 江明科.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的公信力[J].青年記者,2011(9).
[2] 童兵.官方民間輿論場異同剖析[J].人民論壇,2012(13).
[3] 韓正.主流媒體必須轉型發展[EB/OL].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3/1/20/.shtml.
[4] 齊淮東,廉衛東.新輿論環境下傳統主流媒體的應對與作為[J].青年記者,2012(21).
[5] 劉鵬飛,邱海理.話語權多元化時代主流媒體的把握[J].新聞愛好者,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