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學術文化精髓 共圓中國學術出版夢
封麵人物
作者:雷小毅,李凱波?
一個沒有夢的機構,是沒有未來的。我們尊重學者、敬畏學術,力爭做有擔當的學術研究守門人,做國內最好的學術出版社,搭建全方位的高端學術出版平台,推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發展,圓一個“中國學術出版夢”。
編者按:“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肩負著提高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理論創新的使命,為推動中國學術發展創新、促進學術水平提升做出了重大貢獻。社會文獻出版社以專業學術出版的堅持與執著,著力構建國內高端先進的學術交流平台,旨在弘揚我國文化事業,傳承悠久的曆史文化,傳播人文科學知識。這是一位兢兢業業,致力於文化出版研究的工作者,在出版行業工作30餘年,策劃編輯4000多種圖書選題,責編書稿約5000萬字,撰寫論著數十篇(部)100多萬字。他無怨無悔地將青春與才智奉獻給中國出版業,歲月沉澱的智慧和飽滿的工作熱忱使他始終走在學術的前沿,被譽為“中國皮書出版第一人”。他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此刻,讓我們一起走近謝壽光社長,聆聽他的學術出版工作情懷以及他與中國出版業的深厚“情誼”。
謝壽光,男,筆名謝曙光,1956年10月生於福建,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研究中心副主任,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華僑大學特聘教授。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獲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稱號。2008年被評為“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09年榮獲“韜奮出版獎”,2010年被評為“十一五”出版業網站突出貢獻人物。主持編輯出版的圖書多次榮獲“中國政府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等獎項,被稱為學者型的出版人。開創的“皮書”品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學術品牌,被稱為“中國皮書出版第一人”。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謝社長您好,非常榮幸能采訪到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學術出版傳播,自2010年起,出版社不斷整合資源,戰略性地提出“出版能力建設”,力爭把出版社打造成一個高端的專業學術出版機構。請您具體談談。
謝社長:很高興能夠成為《今傳媒》的嘉賓,也很願意與《今傳媒》的讀者交流,分享我在學術出版方麵的體會。出版能力是指對內容進行整理、加工並複製、發行(傳播)主體自身的條件。從微觀層麵來看,過去衡量一個出版社的指標是銷售碼洋、銷售實洋或者銷售規模,這和我們中國經濟三十多年來走過的路一樣,以GDP為唯一考核目標。在這種情況下,規模雖然擴大了,但質量並不高,根本不可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內部問題、隱患頗多。它最終帶來的往往是負麵導向。因此,考核一個出版機構最重要的應當是它的出版能力,我將這個能力細分為五大能力,即出版資源整合能力、出版物生產能力、出版物的營銷推廣能力、信息化與數字出版能力和國際出版能力。對於像社科文獻這樣的專業學術出版社,這五大能力主要內容可作如下表述:
首先,學術出版資源整合能力。真正的出版競爭不是市場的爭奪、不是渠道的爭奪,也不是消費者的爭奪,而是出版資源的爭奪,這是由內容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做學術出版就要和學術研究者一起形成學術共同體,麵對市場競爭時要維護好作者資源和隊伍。社科文獻出版社先後策劃出版了著名的圖書品牌和學術品牌“皮書”係列、“列國誌”、“中國史話”、“社科文獻精品譯庫”等一大批既有學術影響又有市場價值的係列圖書,截至2012年底,達到年發稿3.5億字,年出版新書1200餘種,年選題儲備量3000種,這都得益於我們較強的學術資源整合能力。
其次,學術產品生產能力。在信息爆炸和時空壓縮的時代,出版物的生產速度、技術的更新速度等太慢適應不了當下的需求,所以生產能力要有一套鏈條。整個內部流程要是非常流暢的;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是要非常得當、非常前沿的;產品生產出來是要非常美觀並且符合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的;編校水平要非常高;出版速度要非常快……生產能力要根據產品特性隨時調整和改進,充分適應今天這個已經變化了的出版時代。比如我社引入了快速印刷技術,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按需印刷的需求;培養了大批的數字編輯,來適應數字時代的出版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