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學習藍血精神中的溝通之道,通過多樣化的溝通形式來建立良好的成員關係及提高工作效率。GE公司CEO傑克·韋爾奇說:“溝通,溝通,再溝通。”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充分的溝通:和高管如何彙報工作進展,取得支持;和中層如何就業務目標不斷確認,逐步清晰;和基層如何就項目應用操作模式達成一致,持續改進,都需要通過不斷的溝通來完成。
溝通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以下是一些溝通之道。
1.溝通要及時主動
我們來看一篇職場自述:
我是一個廣告公司的職員,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既需要跟客戶溝通,也需要向部門同事完整而清晰地傳達客戶的意圖。一次,由於上一個同事休假前沒有交接好工作,導致接手工作的同事沒有完全理解客戶的意圖;期間,客戶又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過產品方案,結果產品出來後效果令人不滿意。當我把若幹質疑點以及客戶意見一次次反饋給接手工作的同事時,她發火了,在電話裏衝我大吼大叫,認為我是在故意為難她,還說要跟老板投訴我拖延工作進程,多次不顧我的婉言解釋掛我電話。我很難過,這並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在某些時候工作是需要我嚴格站在客戶立場上的。我發現,這個誤會嚴重地打擊了我的工作熱情以及我對這個同事的看法。
如果休假的同事交接工作時作詳細的溝通;如果“我”多與客戶溝通,了解客戶意圖的變化,並迅速通報給接手工作的同事;如果接收工作的同事及時打聽客戶意圖有無變化;如果客戶及時告之產品方案已經調整了,那麼就不會發生這次同事之間的矛盾了。
誤會有很多原因,例如:半語誤會,信息傳遞不完整,有頭無尾,有正無負,有喜無憂,讓人片麵解讀(如上麵說到的休假的同事沒有交代清楚工作);缺省誤會,別人傳遞的要素有七個,自己隻領悟了五個,要素不全,於是一偏再偏,別人說了三句話,自己隻聽到了半句,於是斷章取義;錯位誤會,自己丟了一個元寶,對方手裏恰巧也有一個,便判定此元寶是彼元寶,不調查研究,不尋根究底,不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深一層想問題(如在怒火中誤殺忠犬的故事);歸因誤會,有人剃光頭,便以為他要當和尚,有人避開自己打電話,便以為一定是說自己的壞話;訛謠誤會,聽信謠言,不辨訛傳,受人挑撥,橫生枝節,隔人隔心如隔山……
我們看到,有太多的事情會導致誤會,不積極主動地溝通,會使誤會越來越深,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定要牢記“矛盾的98%是誤會”,多調查,多思考,多交流,及時消除誤會,化解矛盾。
2.怎麼說:溝通不需要長篇大論
有效溝通,意味著能夠清楚而有說服力地傳遞信息、想法以及觀點。
美國前總統裏根被譽為“偉大的溝通者”,他常對幕僚講下麵這個故事。
某個星期天,一位年輕牧師將作生平第一次講道,結果發現,空蕩蕩的教堂長椅上隻坐了一個人。牧師問那人:“你覺得我該怎麼辦?”那人回答:“我不太清楚,我隻是個養牛的,但如果我到牧場發現隻有一頭牛,我還是會喂它。”於是,牧師走向講壇,滔滔不絕地講道,講完後問那人:“你覺得怎麼樣?”那人回答:“我不太清楚,我隻是個養牛的,但如果我到牧場發現隻有一頭牛,我絕不會把全部的飼料都塞給它!”
長篇大論,聽眾無法吸收,溝通時說話要簡潔明了,突出重點方可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3.會說還要會聽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還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種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裏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心悅誠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