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實中的“成才式的電線杆”遠遠多於“許三多式的樹”;在企業中,優秀的員工也會緊緊追隨企業精神的指引,努力讓自己與企業精神“氣味相投”。沃爾瑪的員工凱麗就是一個典範。
有個周末晚上,沃爾瑪快關門了,這時有一家四口走進沃爾瑪設在夏季旅遊景點的一家商店。雖然這家店就要關門了,可是店員凱麗還是把他們迎進店裏,詢問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原來這家人是剛剛來到鎮上自己的夏季別墅,卻發現沒有水,他們急需買根水管。凱麗領他們到賣管道的櫃台,可是並沒有他們需要的水管。這事要在其他商店裏,並且是周末過了關門時間,多數店員會說:“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您要的水管……您到其他商店問問吧,再見!”
但在沃爾瑪不會這樣,當時凱麗立即打了幾個電話幫助訂購他們需要的水管。後來凱麗在一家管道商那裏找到顧客需要的水管,並與另一個店員吉姆和顧客一起到管道商那裏,幫助挑選出合適的管子,然後送到這家人的別墅裏,直到幫助把水管安裝好,看到水管裏流出水才離開他們居住的別墅,這時已是午夜。沃爾瑪店員的熱情服務使得這家人在經過長途旅行後可以舒適地享受一下。
這戶人家感歎道:“沒有見過這樣的店員!”可以肯定的是,在以後的日子裏,這家人絕對會成為沃爾瑪忠實的顧客,並且他們還會給沃爾瑪帶去更多的顧客。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對職業精神的闡釋:“從事一項職業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不是為別人服務,於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為別人服務的高尚感和愉快感消失了,對職業失去了興趣,更談不上對職業的愛好和由愛好產生的光榮感,而發達的市場經濟有其特有的文化。這一文化的最基本點,就是通過相互的服務,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並進而把這種人際關係推廣到交換以外的領域中。在這樣的社會中,金錢退居從屬地位,而服務的觀念成為交換的主題。每個人從事某一職業,首先是為社會中的其他成員服務,其次才是為了賺錢;每個人在享受別人服務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感謝別人的服務,付錢隻是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規則。這時候產生了對職業的熱愛,把職業看成自己的事業,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不但有產品的高質量、服務手藝的高質量,而且伴隨著有禮貌的待人接物。”
有的人為工作而工作,把工作當做不得不做的苦役,敷衍了事;有的人則隻是為了獲得工作背後的那一點薪水,而不願意做超出薪水之外的任何一點工作;而有的人,則不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好、做到什麼標準,而且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公司以及社會的大局中去看,知道自己的工作對於公司的意義,乃至於對社會的意義,從而把一種精神注入工作之中。第三種工作態度利於社會,利於公司,也利於自己。沃爾瑪的企業精神是:顧客永遠是對的,如有疑問,請參照第一條。凱麗的行為完全落實了企業精神,凱麗式的員工當然會受到所有公司的歡迎。
我們來看一位麥當勞CEO的職場經曆。
查理·貝爾,15歲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麥當勞打掃廁所,19歲成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麥當勞店麵經理,27歲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副總裁,29歲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會成員,43歲時被提升至麥當勞全球首席執行官。
貝爾早年家境貧寒,在悉尼的麥當勞餐廳打掃廁所賺錢。貝爾幹活踏踏實實,不怕累不怕髒。他每天清晨天還沒有亮就起床,把廁所徹底清掃一次,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維持。不久,他對掃廁所也摸出規律:先把大的紙張掃了,然後撒幹灰在那些濕的地方,讓灰把水吸幹,再掃,效果比直接掃好多了。他還在廁所擺放了些花草,讓人在麥當勞的廁所中也能夠欣賞美。另外,他還把自己記得的諺語警句寫了貼在廁所的牆上,增加其中的文化氣息,讓人在方便的時候,也可以感受文化的魅力。貝爾的所有心思都放在廁所,使廁所環境大為改觀,甚至有人說:“麥當勞的廁所比那些不太講究的餐館還要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