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
作者:木可 卓然
有著“天下第一街”美譽的漢正街,正迎來一次“鳳凰涅槃”,隨著漢正街向漢口北的市場遷移正式啟幕,500年傳統市場正待重生……
漢正街·曆史
漢正街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在水運和商業的驅動下,漢口的街市沿著漢水流向自然形成並延伸,漢正街市場形成。沿江從西至東,出現了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眾多的碼頭,為商埠吞吐、集散物資。由於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之後,各地富商大賈集聚於這塊風水寶地。再後來,青磚瓦舍取代了茅屋竹籬,四鄉流民成為市場取之不竭的勞力資源。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
20世紀初,隨著漢口開埠,租界設立與鐵路的開通,漢口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漢正街則演變成小商品市場。“文革”期間,漢正街曾被更名為“興無街”,所有市場都被關閉,個體商人不得不另謀職業。直到1979年,漢正街市場恢複,第一批103戶個體經營者重新出攤。由於武漢獨特的地理位置,漢正街市場一度成為全國性的小商品批發中心,被稱為“天下第一街”。
通常所說的“漢正街”並不單指一條叫做“漢正街”的街道,而是包含這條東西向大街為中心,在漢水和長江彙合處南北延伸的一大片老城區。它由近460條街巷組成,核心區域占地約1.6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近20萬。時至今日,這一區域依舊保持著相對傳統的空間格局。漢正街的形態如同一條魚,魚嘴在晴川橋,魚肚子是漢江邊的沿江大道,魚背是武漢的商業中心中山大道,魚尾則甩到江漢橋。東西貫通的漢正街,就是魚身上的那根主刺。細密的小巷與主街交織,形成了層層疊疊的集市。曆史上,正街上的店鋪,主要是大商號的門市、倉庫和會館,沿著河街則是各種分工明確的貨物碼頭、密集的寺廟與集市,堤街曾經是工人、錫匠、大眾茶樓聚集的地方,而垂直於漢正街的是那些致密的魚骨式商住混合特色商品批發街巷,夾雜著娛樂和消費場所。
近百年來,漢正街起起落落,如今漢正街的商戶達到2.7萬多家,日均人流量30萬人次,成為華中地區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商貿市場和貨物集散地。
漢正街·市井
每天早上5點多鍾,漢正街的生意就開始了。“打貨”的客人從各個方向進入市場,大包小包地拖走各種商品,以趕在開門前補充貨架。傍晚收檔後,街道立刻成為夜市,批發市場變為零售市場和人頭攢動的小吃街。即使到深夜,沿江大道仍舊馬達轟鳴,汗流浹背的工人把貨物塞進卡車。
漢正街的牌子就立在晴川橋下,這裏是街道的入口。道路坑坑窪窪,下過雨後一片泥濘,很多地方不得不墊上碎磚頭。灰塵在陽光下飛舞,空氣中彌散著一股洋灰味兒,間或混雜著垃圾的酸臭味,布匹、鞋帽、襪子、發卡、鍋碗瓢盆分門別類地堆在檔口,充斥著一種廉價的富足。
商品價格低廉,貼著五花八門的牌子,常能看到“山寨式”的品牌創造,比如“美·摩根保羅”的女裝,或“路易·鯊魚”的皮箱。
街上到處是擁擠的人群和門麵鋪位,許多赤膊的搬運工人,大聲叫賣的夥計,在過道睡覺的孩子,討價還價的顧客。在最少的地方擺下盡可能多的鋪位,擺放盡可能多的商品,並且盡可能地降低商品的成本,這是漢正街永恒不變的法則。商鋪如同中藥櫃子,密密匝匝地塞進了大大小小的街市和樓宇。每個檔口裏都堆滿了商品,客人看上什麼,直接雇扁擔和板車拉走。
老板們湊在一起,在路邊支起麻將桌,坐等客戶上門。電線杆子上貼滿了鋪麵租售、招工的廣告,最特殊的是要“狗肉賬”廣告:“沒有收不回的賬,隻有不想要的賬。”“撞了,撞了!”搬運工拉著堆滿服裝的拖車,在貨車、人群間穿梭。逼仄坑窪的街巷、老舊昏暗的大樓、燈光絢爛的商廈……人與車、新與舊、亂與雜在這裏繪製出市井百態。
批發生意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同業紮堆,方便客戶貨比三家;第二是交通方便,組織靈活,既能大進大出,也能化整為零。由於街道狹窄、人流稠密,漢正街形成了獨特的物流體係。扁擔與推車是物流的末端,這些挑夫們負責將貨物從門店運到江邊的貨運公司。沿江大道至友誼南路一線則是物流公司的天下。白天,老板娘們在路邊支上一把陽傘,接收挑夫們搬來的零散貨物,晚上則裝上大卡車,運到特定的城市。
以現代商業的標準,漢正街存在空間上的局限。區域一邊臨河,無法修建太寬的馬路,另一邊的狹窄街巷限製了大宗貨物的出入。在商圈周邊主路上,貨運物流的堆積和擁堵成為這裏最大的交通和消防隱患。白天,物流公司的卡車停在街麵上,一些商人趁機建造了大片簡易的倉庫和民房出租盈利。在漢正街,一切自發的商業活動都是同一類利益驅動下建設起來的。但是,這種互相依靠共生的高密度業態,以及多年的曆史積澱,共同激發了蓬勃的人氣,使這裏永遠川流不息。
蜷縮在老房子裏的店鋪,嘈雜的人聲,擁擠的車道,推著板車來回卸貨的工人,還有掛在街頭“杜絕一切火災隱患”的紅色條幅,都顯示著這裏的破落與繁華。而時不時出現的紅色“拆”字,則提醒著這裏未來的命運。
買賣、物流、倉儲、加工、居住、吃喝拉撒……都集中在這不到1.7平方公裏的區域內。三教九流,五方雜陳,熱氣騰騰,分工明確。現場、現貨、現金的交易模式,混亂之中也遵循著自己的秩序與江湖規則。
在官方看來,混亂的交易環境、低端的經營模式、落後的市政設施,使漢正街逐漸成為城市的潰瘍。而在商戶們看來,這種“亂”正是漢正街的核心價值,體現了漢正街曆久彌新的生命力。“不亂不鬧,怎麼會有人氣?怎麼會有市場?”
漢正街·爭執
按照官方思路,漢正街必須要進行提檔升級。
1982年,當《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將漢正街譽為“中國小商品市場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時,浙江中部的貧困縣義烏,第一批小商品才剛剛擺上露天市場攤點。然而世事難料,1991年起,浙江義烏最大的市場群——中國小商品城悄然取代了漢正街,成為全國集貿市場銷售冠軍,一直持續到現在,並於2002年成功上市,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2000年,據中國市場學會調查,漢正街市場在全國小商品市場排名已降至第八位。是什麼造成曾經輝煌的漢正街的沒落?不可否認,交通擁堵和火災頻發是漢正街沒落的重要原因。
“漢正街擁堵,並不僅僅是交通問題。”有專家指出,偶爾一次堵車,可能會讓一個老板失掉一筆大生意;經常性的堵車,可能讓一個老板破產;常態性的堵車,更會讓百年漢正街的信譽、商譽逐漸丟失。
漢正街受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限製,其交通路網布局和相關配套設施存在嚴重不足,也是造成漢正街擁堵的重要原因。
漢正街最初是從一個個地攤、一家家小門麵、一條條小巷發展起來的,後雖經多次改造,但小街小巷的交通格局並未得到根本改變,與交通配套的停車場等相關設施嚴重缺乏,大型貨場更是一個都沒有,部分道路的設置也不規範、不科學。這些客觀因素給物流和進出漢正街的車輛帶來極大困擾,“逼”得駕駛員們不得不違法行車、停靠、上下貨物。在漢正街每一處十字路口,幾乎都可看到物流公司將馬路當成貨場的情景。“一到打貨旺季,每天都有幾百輛貨車湧進漢正街,而這裏又沒有大型貨場,他們就隻能在馬路上卸貨裝貨了。”商戶們說。
為什麼漢正街一到秋冬季節的打貨旺季就必堵無疑?其根本症結是經營業態落後,不適應漢正街的發展和現有的市場規模。據介紹,漢正街的總麵積約2.56平方公裏,年交易額高達500多億元,卻一直是通過“現金、現場、現貨”這一落後方式進行的。其位置決定了它隻能成為一個大型商品市場,卻不堪同時承擔大型物流中心的職能。
進入21世紀以來,武漢市GDP年年增長,到2010年已經突破5515億元。而曾經獨領風騷的漢正街,總交易額依然在400 -500億之間徘徊。更為重要的是,漢正街所處之地,已經成為寸土寸金的武漢中心。在周邊地段高樓競相林立的繁華中,這裏低矮和老化的建築,除了被斥為礙眼的“城中村”以外,還麵臨著火災頻發的危險。一些消防官兵談起漢正街火災色變,感覺這裏“走進去簡直找不到方向”,“一旦發生火災,極易火燒連營”,房裏的人出不來,外麵的消防車進不去,小火變大火災。在這樣一個小商品市場中,大部分建築空間被分隔成麵積一兩平方米的攤點、幾平方米的門麵或倉庫,電線如蛛網密布。不發生火災,實為萬幸。而發不發生火災,根本就不掌握在政府以及消防部門手中。
因此,政府希望通過“全麵整治、整體搬遷、徹底改造”,消除市場的消防隱患、交通梗阻,讓漢正街脫胎換骨。
如何脫胎換骨?通俗地說,就是要做到“四個轉變”:市場主體上,由個體戶變企業;市場形式上,由批發市場變成現代商城,統一物業管理;交易形態上,由現場、現金、現貨的“老三現”變“新三現”,即現代化的電子商務、現代化的商貿一體和現代化的遠程批發;曆史文化上,漢正街文化由概念變實在的元素,選取有代表性的曆史遺跡,複原明清風貌。
傳統的城市環境如何適應現代化的發展,是一個艱巨而普遍的難題。問題在於,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人們往往更樂於忽視它、繞開它。於是,發展的滾滾車輪往往還來不及判斷,就已經別無選擇地衝過了十字路口。而發展總是伴隨著巨大的曆史慣性,如果就像扳道岔一樣改變漢正街的運行軌跡,往往需要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