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學!能解釋嗎(3 / 3)

唯一留存下來的一點點實物被無情地否定了,當王子暄通過電話把這個最新的發現告訴爺爺的時候,爺爺心目中的那條龍變得越發虛無縹緲。

“也就是說骨片和圖片所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動物種類,它們之間應該是毫無聯係的,那麼,70年前這張模糊的圖片上究竟是什麼動物呢?”聽了劉工程師的話,莫多鎮定地問道。

“你們等一下。這個問題我需要找我的一個同事來回答。趙博士是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專家,他研究海洋哺乳動物十幾年時間了。”劉工程師說著就急匆匆地向隔壁辦公室走去。

趙博士風風火火地趕了過來,他對龍骨的傳言也早有耳聞。在看完那張圖片後,他所做出的結論著實又讓小分隊和記者大感意外。

“以我十多年的經驗判斷,它應該是一條鯨魚,從鯨魚骨骼、頭骨來看它應該是須鯨類,它的脊椎骨特別明顯,特別是它的構造。因為圖片本身不太清楚,具體鑒定到種還是有一定難度,不過在大類當中可以肯定是須鯨類。須鯨類的頭骨構造特別明顯,椎骨的側突也比較明顯。我看它的前麵骨骼排列順序挺亂的,並不是很整齊的排列,前麵有兩個凸起的骨骼是簡單堆放的,應該是下領骨。”他最後說,“將圖片和實物加以對比,不難發現無論是形態還是骨節的數量都有驚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圖片上脊椎骨的朝向與鯨魚骨架的頭尾方向相反,這是由於當時擺放的錯誤而造成的。而所謂的龍爪,其實是鯨魚的兩個上肢,它是海洋哺乳動物長期進化的結果。而這兩個類似角的東西,更是由於擺放的錯誤而造成了巨大的轟動,它不過是鯨魚的下領骨。”

這一刻,70年前的“龍骨”之謎,終於得到一個科學解釋,它不是什麼龍,而是一條巨鯨。

隨著這個謎底的破解,圍繞它的相關迷霧也漸漸散開。

原來,作為遼河入海口的營口有著大麵積的濕地,而遼河每天有兩次潮汛:漲潮時,海水倒灌;落潮時,大河東去。生活在水中的各種生物也會隨著潮起潮落,遊來蕩去。一遇大雨,遼河水就會暴漲,周邊就會被淹沒。營口位於渤海之濱,地勢低窪,從前這裏一遇大雨,便到處成為河澤。

70年前的那個夏天,連續多日的暴雨,淹沒了遼河兩岸。當時的河床淤泥少,河寬水深,大型船隻在河道中可以暢通無阻。科學家推斷這條鯨魚在海水漲潮時,追食魚群,隨波誤入遼河。由於鯨魚的視力極差,它是靠超聲波來判斷方位,鯨魚在遼河中接收不到像海洋裏那種回聲,因此困頓河中,當潮水退去,迷失方向的巨鯨,最終被擱淺在河邊的蘆葦叢中。

鯨魚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像魚類的淚遊、候鳥的遷徙一樣,鯨魚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不斷地遷徙,在遷移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各種意外。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出現過鯨魚遊入淺水被擱淺,或衝向海岸集體自殺的事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現象至今還是個謎。然而,鯨魚能夠進入河流,並上溯到距離入海口20多千米處,的確是一個奇聞,在營口的曆史上也僅有這麼一次。

作為當年目睹過這具鯨魚屍骸的4位老人,他們對天降巨龍深信不疑,這其中包含了各種傳說中的想像成分。更重要的是,曆史上營口海域,包括渤海海域,從未有鯨魚出現,當時老百姓對這種大型動物一無所知。盡管營口人的願望是真誠的,但經過科學論證,“天降巨龍”不過是一個流傳了70年的神話。而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是當時人們對自然認識的局限性,即便是當時的水產專家也犯了同樣錯誤。營口人從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海洋生物,錯誤地把它想像成為傳說中的龍,因而流傳至今。

現在,遼河水每天平靜地漲漲落落,“天降巨龍在營口”的神話已經煙消雲散,一直被麻爺爺奉為珍寶的龍骨卻依然被麻爺爺珍藏在書房那個古色古香的木匣之中,他對王子暄幾個說,“以前我把它當龍骨珍藏,現在我把它當作科學的象征來珍藏。”

“現在以及將來,中華大地依然會流傳著各種各樣有關龍的故事,因為龍在中國人的心中一直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圖騰。”事情總算在幾經周折之後圓滿落幕了,文小玉以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這次調查記錄的結尾。

《偵探小組在行動》最新章節由創世中文網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