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很多人很喜歡曹操,但是不敢公開說明。也許有人覺得這是偽君子的做法,但是你想過沒有,一旦有人說自己喜歡曹操,就會被看成是小人,因為曹操是個世人公認的奸雄。到底要不要完全說真話?
現在從事大眾傳播的人士都認為我們要說真話。但是我們有能力句句說真話嗎?沒有。即使再高明的科學家都沒辦法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何況是一般人。大眾傳播者自己也沒有權力說真話,他們隻有資格說妥當的話。人會受到時空的限製和立場的局限,大眾傳播者麵對的是各式各樣的人,受到的限製更多,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說的就是真話。因此,喜歡曹操而不明言也很正常。
曆史上的曹操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文學造詣也很高。但為什麼很多戲劇作品都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一說到曹操就有很多爭議?這是因為他對後代風氣有不好的影響。一個人活著時的所作所為很快就過去了,死了以後對後代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我們都知道,曹操並沒有篡位,是他兒子曹丕篡位了。如果用西方的觀點來看,兒子的問題不關爸爸的事。但是中國人卻認為,兒子做事跟爸爸絕對是有關係的。不是一家人,不做一家事,曹丕是向他爸爸學習才篡位的。其實曹操是向董卓學的,如果沒有董卓做榜樣,他可能還不會去想這些事情。所以有時候前後任之間是會有些影響的。
結合曆史來看現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實曹操到底想什麼隻有他自己知道,連他兒子都不清楚。我們隻能通過他的言行來進行揣測。當然,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想當他肚子裏的蛔蟲,隻是想通過他的所作所為反觀現代人該如何說,如何做。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膽識
三國時期是一個非常亂的時代,身處亂世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你認為是幸運,就是幸運;你認為是不幸,就很不幸。亂世造就很多英雄,也淘汰了很多老實人,可見做老實人也不見得絕對好。
在亂世,當皇帝其實是很倒黴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覺得年紀輕輕就能當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麼?如果聽媽媽的話,那就是太後垂簾聽政。如果媽媽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幫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幹政也很糟糕。漸漸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聽媽媽的話,不能總是受舅舅的幹涉,要自己培養勢力。他能培養誰?身邊的人隻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幹政,就是宦官作亂。宦官跟外戚鬥來鬥去,這樣一來朝政就亂了,亂到不可開交的時候,隻能找大臣來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簡直就是引狼入室。
董卓就是名副其實的狼,一得勢就把少帝廢掉,自己擁立了漢獻帝。這是誰都明白的招數,因為這樣對他最有利。其他人一看皇帝都是他立的,誰敢不聽他的話?他不用再做什麼就一呼百應了。
後來董卓的野心越來越大,就想把漢獻帝廢掉,自己當皇帝,大臣們都敢怒不敢言。王允過生日的時候大臣們去他家祝壽,他們痛哭著說,我們拿董卓一點辦法都沒有。大家都在哭,隻有曹操一個人笑。大家都很驚訝,就問他是不是董卓派來的。曹操說:“哭有什麼用?把他刺死就好了。我跟他交情不錯,常常給他獻策,可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接近他,找機會把他刺死。聽說王司徒家有一把寶刀,我可以用這把刀刺殺他。”王允卻懷疑曹操是想趁機把寶刀騙走。
為什麼人總是要懷疑別人?站在懷疑的立場來相信別人才是正確的做法。不能完全懷疑,也不能完全信任。當發現曹操是真心真意要刺殺董卓之後,王允二話不說,立刻把寶刀給了他。
曹操在刺殺董卓的時候的確很英勇,絕對不奸詐。他服侍董卓午休,看到機會來了,正要動手時,董卓翻了個身,他隻好說自己是要獻刀給董卓。董卓沒有懷疑他,反倒讓他以試馬為借口走了。但是董卓旁邊的人就懷疑了,這哪裏是獻刀,明明是要刺殺。又說想要知道曹操是真心還是假意很容易,現在就派人叫他過來,如果曹操欣然而至就是真的獻刀,如果曹操推托不來就是假的獻刀。董卓馬上派人去叫曹操,發現他已經逃跑了,於是董卓就命人畫了圖像追緝曹操。
誤殺呂伯奢全家:做錯事情該怎樣處理
曹操見行刺不成,就趕緊逃跑。逃跑的過程中,到他父親的故友呂伯奢家裏休息。呂伯奢也是老糊塗,安頓曹操休息以後,要是很清楚地告訴他,“我上街去買酒,讓家裏人殺豬,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趕路”,就沒事了。結果,呂伯奢隻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會喪命,什麼都沒說,就很熱心地去買酒了。曹操休息時,聽到有磨刀聲,以為人家要殺他,就把呂家所有人都殺掉了。
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後才知道錯的。曹操殺了人以後也知道錯了,於是他就趕緊逃跑,剛好碰到呂伯奢從外麵買酒回來,曹操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呂伯奢也殺了。還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意思是,寧可我對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個人對不起我。
曹操說的是真話,結果卻害慘了自己。他不說這種話,大家還會為他找理由,覺得他誤殺了人情有可原,說了這句話,從此惡名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