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把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富強的工業大國,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生產力,積極解決當前的基本矛盾,即人民對於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當前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有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逐漸找出一條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日漸好轉,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社會的曆史性跨越。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建設是政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經濟發展起來了,政治才能得到保障。經濟建設必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肆虐,不僅給廣大的人民帶來了生命財產上的傷害,更給國家經濟建設帶來了災難,災後的重建工作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濟作為保障,廣大的災區人民就不能及時得到救助和安置,人民的生活就沒有保障。偏離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富強民主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隻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不是片麵的、單一的,而是全麵的、具體的,他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建立起來的一套係統的、相互聯係的製度體係;是符合我國國情,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製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確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為各種狀況的發生提供了製度保障。當各種災害給人民帶來災難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存在最大限度的調動了人民參與的積極性,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兒,有效應對當前麵臨的各種挑戰,維護了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上都提供了強有力的製度保障,堅持走屬於自己的特色發展道路。
四、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社會的迅速發展,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令世界震驚。中國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最終成為世界強國,成為世界多極化的一極,擁有了參與國際經濟、政治的實力,在國際中擁有一席之地,掌握了強有力的話語權。中國不再是那個閉關鎖國、狂妄自大的封建“小國”了,而是一個積極開放,謙虛好學的現代“大國”,中國的發展速度讓全世界為之喝彩。
改革開放讓中國的市場煥發了活力和生機,更加迅猛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漸進入小康社會;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向著多元化發展,形成自由、科學、民主、公平、文明、生態的綠色合理的價值觀念;人民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覺悟也得到了極大的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實現中國夢 青春勇擔當”五四主題團日活動座談會中發表講話說,“中國夢是曆史的,是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中國夢凝結著無數仁人誌士的不懈努力,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向往,昭示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歸根結底,“中國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