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2 / 2)

“重文輕武”是宋朝政治最大的特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以後為防止曆史重演,設置了一係列重文輕武的舉措。從此,反叛的將領沒有了,但是能征善戰可以鎮守一方的良將也沒有了。所以在兩宋時代軍事實力薄弱,經常受侵略。迫不得已之下宋朝便開始了文官做武將的嚐試,範仲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西北邊疆。文人鎮守邊疆自然會多生感慨,守邊的經曆奠定了範仲淹邊塞詩的巨大曆史成就,範仲淹著名的詞——《漁家傲》就是創作於這一時期。“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以天下為己任的範仲淹是有遠大抱負的,渴望平定邊亂,抵禦外辱,建功立業。這一切便要從他在西北守邊的經曆來談。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範仲淹被宋仁宗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協助平定叛亂。範仲淹頗為注重士氣,剛上任後就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自己聲勢,穩定軍心。範仲淹雖然是文官但是卻有十分傑出的軍事思想,他主張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好水川之戰大敗後,采取了範仲淹的防禦戰略,先築城;後又在交戰地帶構築永久建築。軍隊方麵,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采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在強大的軍事基礎和兩國百姓都希望盡快結束戰爭的條件下,最終迫使西夏在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複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或許就是範文正公一生最精辟的寫照。或許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範文正公留下的精神卻是無限。

參考文獻:

[1] 杜瑩,儒將範仲淹,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285-286。

[2] 李傑虎,範仲淹邊塞詞的曆史地位,新聞愛好者,2010.7,140-141。

[3] 杜兵,範仲淹的撫邊策略,濱州學院院報,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

[4] 諸葛憶兵,範仲淹的西北邊塞詩作,文學史話,2011年第4期,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