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文化論壇
作者:李露
摘 要:在中國浩瀚的曆史中曾有過無數滿腹經綸的文人雅士,也有過很多名垂青史的軍事將領,但這樣文治武功皆可流芳千古的“普通人”可謂是鳳毛麟角。範仲淹的一生是一部傳奇的奮鬥史,有太多值得我們銘記緬懷的地方,也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啟示。
關鍵詞:範仲淹;文武雙全;文正;奮鬥
作者簡介:李露(1990.7-),男,漢族,山西大學文學院本科三年級,研究方向:新聞學。
[中圖分類號]:K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1
提到範仲淹,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實,範仲淹不僅隻是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還是優秀的軍事家。毛澤東曾稱讚範仲淹是“文武雙全”的知識分子典型。範仲淹從貧寒之子到出將入相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傳奇,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
自古英才出寒門,範仲淹也不例外,他的生活便是充滿了艱辛與苦難。範仲淹幼年喪父,隨母改嫁,生活十分艱苦,但卻十分喜愛讀書,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史書記載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每天自己煮一次粥,粥涼了以後便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斷齏劃粥”的佳話從此流傳後世。《宋史·範仲淹傳》記載: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範仲淹能夠官拜丞相、成為傑出的詩人是離不開這樣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現代舒適的生活使我們越來越缺乏這樣一種可貴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財富才是最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的。
從宋朝開始,中國古代文官夢寐以求的便是死後得到一個諡號--文正,然而這個諡號卻是不能輕易獲取的。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範仲淹便是其中之一。這一切都源於範仲淹與眾不同的經曆和剛正不阿、堅持真理的精神。自入仕之後,範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會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首先便是要求太後還政於宋仁宗,反對太後垂簾聽政。還反對宋仁宗和群臣一起給太後賀壽,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即使是被貶也不改初衷。不久之後,又因揭露當時的宰相呂夷簡的種種不當行為和反對宰相的政治主張而再度被貶。或許剛直不阿並不難,難的是可以一直堅持,即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不變。範仲淹做到了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堅持自己的本性與初衷,不為外部的事件與因素而幹擾這才是範文正公留給我們最可貴的精神追求。慶曆初年宋仁宗急於穩定政局,於是將範仲淹由邊關調回了中央。從此,掀開了慶曆新政的曆史。之後在宋仁宗的催促下,範仲淹等人聯合其他大臣,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共有明黜陟、抑僥幸等十項卓有成效的改革主張。雖然不久之後,慶曆新政即遭失敗,但是範仲淹也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幾年之後,範仲淹病逝於被貶的知州任上,諡號“文正”,達到了文官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