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營銷之“勢”(1)(3 / 3)

集團以傳統儒家思想,當代法製思想,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三結合作為企業治廠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提倡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勤勤懇懇做事,實實在在做人。集團首創“私企君憲製”,實現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決策權的分離,形成了監事會監督權、董事會決策權、理事會執行權三權分立的管理體製,為私企傳承探索了有效途徑,為集團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製度基礎。“

上麵的一段字是大午人自己的理解,我想了解更多的大午的信息,而竟然搜索到這樣的一段文字“明勢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明事,一個創業者要懂得人情事理。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創業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合理合法地賺錢,不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社會是等你發達以後,還需要你有那樣的興趣。創業更不是為了要跟誰賭氣,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你才覺得心裏舒服,你那是自己為自己設絆。

???、孫大午是河北的一個富翁,後來被警察抓了,很多人在網上為孫大午抱打不平。一些法律、金融專家就對當地政府指責孫大午私自攬儲、非法集資不以為然,覺得以孫大午的作為,遠遠夠不上私自攬儲、非法集資,擾亂金融秩序更談不上。當地稅務部門指責孫大午偷稅漏稅,迄今拿不出有力證據。但這不是我們關心的內容,我們關心的是孫大午落入今日的局麵,由千萬富翁淪為階下囚,有無其自身的原因。

???、孫大午被抓後,有人說了一句話:孫大午被抓,是因為孫大午不會說話,不會辦事。大午集團從1000隻雞、50頭豬起家,至今已發展成集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工業、教育業為一體的大型科技民營企業,固定資產過億元。說孫大午不會辦事,肯定不是指他不會辦企業。

???、那麼,孫大午不會辦的是什麼事呢?一是“摳”。大午集團在對外交往上,每年基本沒有什麼招待費。孫大午從來不請客。就算逢年過節給一些單位送點年禮,也都是十幾元一箱的雞蛋。二是“傲”。平時孫大午隻喜歡和學術名流、社會名流來來往往,對政界人士卻不屑一顧,不願意打交道,使一些“當官的”感覺孫這個人很高傲、很狂,看見他心裏就不舒服。三是“軸”,這是北京話,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懂人情世故。孫大午就是這樣一個人,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搞得非常僵,和地方的稅務局、工商局、土地局等多個權力部門都發生過衝突,打過官司。通過大午集團的舉報,當地稅務部門的一位重要領導還曾遭到過檢察機關的拘捕。

???、孫大午的企業發展要用錢,而從銀行和有關金融機構又貸不到錢,於是走上“非法集資”的道路。反觀當地另一家與大午集團差不多的企業,人家也缺錢,也需要融資,但采取的方法卻與大午集團迥然不同。就在孫大午出事後不久,就有媒體報道報道說,通過縣委書記的親自“協調”,該企業又獲得了銀行1億2千萬元的貸款額度。媒體報道說:“該企業在當地以與政府關係密切著稱。”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創業是一個在夾縫裏求生存的活動,尤其處於社會轉軌時期,各項製度、法律環境都不十分健全,創業者隻有先順應社會,才能避免在人事關節上出問題。作為對照,很多原先很牛氣的外資企業,認為本地人才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隻有外來和尚才能念好經,現在也都認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為什麼要本地化?因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況,能夠按照“本地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更能入鄉隨俗。創業者一定要明勢,不但要明政事、商事,還要明世事、人事,這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質。

對大午的情況了解僅限於此,但顯然,大午曾因為這個吃過虧,而有些企業的快速發展則有效的規避了這些問題。我們在這裏看看著名的山東六和集團的企業文化,以及從六和出來的劉方波先生創辦的和美華集團的企業文化。我在2007年1月13日曾經發表過一篇《二評張唐之-之企業文化的“變化“》,應該說對六和的企業文化還有一點點了解。六和的六和分別是指:和自己、和員工、和用戶、和供應商、和同行、和政府(社會)。六和從1995年創立至今,曆經15年,成長為農牧業的頂尖企業,沒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和六和一直遵循的“和政府”的理念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