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本人來說,也因為網絡關係認識了很多的好朋友,網緣,已經成為獲得朋友和機會的重要關係。甚至很多人,僅僅依靠網絡這個工具就把產品銷售出去,而且取得不俗的業績。例如我前麵談到的季小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在我這裏還有很多。
3、梳理你的人脈資源。
我曾經跟一個熟人說過一句話:“你要是把你手機交給我打理,你的未來超出想象。”我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對方沒有利用好自己的人脈,人脈是一種資源,但是隻有經過開發它才是一種有效的資源。
在保險公司做業務員,首先要經過培訓,培訓中有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告訴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準客戶,如何篩選到準客戶。這個項目其實就是教你在一個表格上寫出你認識並能聯絡到的100個人,然後進行分級、分析,從中找到可以洽談的對象。所以,這個項目被稱為“客戶100”,這種方式最初是從台灣傳播過來的。我們不是要大家都去學習保險公司這種開拓業務的方法,但是可以借鑒他們對人脈資源的管理思路。就如我一樣,我認識很多人,多的我自己都會經常忘記。而有時候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卻想不起來了,事後見麵的時候突然後悔:這個朋友如果去做某件事,可能要比現在好不知道多少倍!
我們至少要先仔細地一個一個的在腦子裏過一下,然後把他們寫在紙上或者記錄在電腦裏,然後進行分類。分類過後要想辦法獲得他們的聯係方式,根據我們的事業發展,選擇一些人進行重點聯絡。我們可以嚐試把這些資源按照政府人脈資源、融資人脈資源、行業人脈資源、技術人脈資源、思想啟發人脈資源、媒體人脈資源、客戶人脈資源、高層人脈資源、低層人脈資源(同事、下屬等)進行分類。作為一個業務人員至少要區分開行業人脈資源、政府人脈資源、客戶人脈資源、技術支持人脈資源。把他們分類出來,這樣用的時候才可以信手拈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分類好這樣一個人脈資源庫以後,要經常拿出來看一看,這樣才不會忘記。我的一個QQ上麵有近400個聯係人,基本都是行業內的朋友,過去聯絡很多,後來事業忙起來了,很多人都被忘記了,甚至聯絡方式都沒有了,這本身就是一個資源的巨大浪費。
也許,看到這裏大家感覺到我似乎是一個很功利的人,這就是個誤會。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尤其是寫到這一章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太忽視了這個資源。把一些資源進行分類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幫助,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給對方帶來很多的幫助。交往是雙向的,隻有具備奉獻精神,你的人脈才會不斷的拓展。前麵我們講過斯坦福中心的報告中說過:一個人賺到的錢12、5%來自於知識,而剩下的87、5%則來自於關係。既然人脈關係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為什麼要避諱莫深呢?
4、努力拓展你的人脈影響力。
無須諱言,人脈關係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和巨大的財富,但是,別人為什麼要幫助你呢?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其實,別人願意幫助我們大概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我們有一定的影響力(至少在那個圈子裏);第二是和我們相處感覺輕鬆、愉悅;第三個原因是我們能給對方提供幫助。為了讓我們的人脈不斷的拓展並發揮作用,我們很必要有計劃地拓展我們的人脈影響力。
(1)讓別人知道你的利用價值。
如果我們對這句話理解不夠的話,請你去看看“舍得酒”的廣告,舍得酒的廣告語是“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的確,舍與得是一種大智慧。佛家對舍得的理解是: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在道教中:舍是無為,得是有為,因為無為而得有為。很多人說:放長線、釣大魚,這句話看起來是好像是貶義,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一個人到了最高的境界,那種舍是不想得的,但是,他想不想都會“得”,因為這是自然規律,不因為他想不想而發生變化。我相信袁隆平老師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他的情操超出我們能理解的境界,他可能沒有想過“得”,但是,現在鮮花、榮譽、金錢都不請自來了,算是“大德”,自然也是“大得”。
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也具有經濟性,很多東西是通過購買(金錢)得到的,有的東西則是通過交換得到的,舍與得就是一種潛意識的交換關係。因為我們是營銷人,營銷是我們的職業,也是我們的價值,所以,把潛意識的交換關係變成有意識的,會加速我們業績的提升。在這裏,我們先不說道德,也不談真情,先說讓我們得以生存的業績。根據馬斯洛的人類五種需求理論,我們首先要滿足生存需求,最後才是自我價值實現。作為一個業務員,乃至隻是一個初入行的業務員,我們先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最近,我10幾年都沒有進電影院了,為了看《孔子》而進去了。孔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是被認為道德情操最高尚的人,被稱為“聖人”,但是,他周遊列國也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據傳,他是得到了最富有的學生子貢的資助才得以周遊列國、傳經講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