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博士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在馬斯洛看來,“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參考資料,作者不詳)其實,從他的理論裏麵我們通過研究人的本性可以找到一些營銷的方法。我個人覺得搞營銷的人不能不研究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因為,我們的營銷已經逐步的開始進入“市場營銷觀念”階段。馬斯洛認為: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是對於個體來說,多數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作為業務員,我們的任務就是通過技巧,激發他無意識的動機,讓他們做出購買決定。
五、從畜牧業的角度來看“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存、安全、感情(社會)尊重、自我實現。我們研究明白了這五個層次,也就明白了,養10頭豬和養500頭、一萬頭有多大的區別,雖然同樣都是養豬,他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養一頭豬,很可能是為了過年吃而養的“年豬”;養10頭豬的養殖戶多數是為了生存,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養殖戶最怕什麼?最怕疫情、最怕豬死亡!真正養豬傾家蕩產的多數是因為豬大量的非正常死亡。這也是疫病爆發的時候,養殖戶幾乎不惜代價的有病亂投醫的原因。也正是這個原因,一些做假冒偽劣獸藥的企業依然可以獲得暴利,因為在這個時候,養殖戶會亂了陣腳的,這就是安全需要。所以,我總結養殖戶養豬最終的目的是賺錢(真正的需求),眼前則是豬活著、不得病,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惜的是,疫病麵前,散養戶的豬死的更多。
馬斯洛把這五種需求又分為三個階段:生存、安全是溫飽階段的需求;感情(社會)尊重是小康階段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則是富裕階段的需求。飼料和獸藥是生產資料,養殖戶在度過了溫飽階段(也可以說是豬的“溫飽階段”)開始有了不同的關注點。這個時候,對上門推銷的飼料、獸藥開始“挑肥揀瘦”,在買方市場的時候,上麵兩個需要是很容易滿足的。許多業務員在推銷產品的時候,也許並不懂多少專業知識,卻精通於搞關係,和養殖戶處得很好,其實這是滿足了他們的感情需要。一樣的產品,用誰的都一樣,看看誰更讓他看著“順眼”,誰更對脾氣,那麼就使用誰的產品。我們很多老業務員還記得2007年的時候,豬價跌得心疼,那時候,零售價高的飼料銷量大減,一些低價飼料反而占據了市場,為什麼?養殖戶的需求開始變化了,不到3元一斤的生豬怎麼養都很難賺到錢,他們開始使用最便宜的飼料,隻要豬不死就行,每天期盼的是豬價上漲。這時候,客戶又退到了“安全需求”的階段。所以,客戶的需求是動態的。
在安徽亳州,有一個蛋雞養殖戶,有大約5萬的養殖規模,早幾年賺了一點錢,現在請了幾個雇工,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我的一個業務員很想拿下這個客戶,但是去了好多次,幾乎都見不到老板,隻有一次匆匆見了一麵,沒有談上5分鍾就走了。正好,那個月我去市場巡視,這位業務員想好好的利用這個機會,希望我能幫助他拿下這個客戶。
我們一行人開車到了他的養殖場,發現的確很不錯,雞舍布局合理,雞養得也不錯,辦公室牆上掛著很多榮譽證書,他還是當地市裏的人大代表。可惜的是這次我們依然沒有見到他,於是,我用電話和他溝通,希望預約一個時間。在電話裏,對方很客氣,但是的確很忙,我能聽得出,他不是在敷衍我,我問了一下,好像那幾天正好要開人代會。
我趁著這個時間,和他的雇工攀談起來,了解到了一些信息:原來,現在他很少來場裏,每個月也就是來個六、七次,每次來以後也就是匆匆的了解一下有什麼大問題,然後就走了。這個老板自從當上了人大代表就開始熱衷於做這些事情,並不太關注自己的養雞場了。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從中可以找到原因,這就是“尊重”層次的需求。事實上,許多企業家都是這樣,事業有了點基礎,開始更關注別人的看法,要去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