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黃麟深切體會到了萬事開頭難這句話的意思了,畢竟隔行如隔山,剛踏進教師這個行業問題非常之多,接踵而至。實際遇到的東西總是和想象中有差距,單憑想象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的,入手才知艱難。翻看這個班學生的成績單,數理化差距不是很大,中遊水平左右,而語文一門在全年級八個班中卻是個‘正班長’,和年級第一相差足足有十分之多,和年級平均分也有5分左右的差距。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有語文瘸腿的現象,語文課上他也能感受出學生的興趣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明顯,他有些困惑。
一天晚上,他在宿舍裏苦苦地思量對策,想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為何學生們的積極性不高呢?不經意地翻著桌子上一本課本,突然翻到了一篇文章叫做《師說》,是唐代韓愈的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黃麟隱約感受到了一些東西,作為老師可以說有三個任務:傳道、授業、解惑。傳道難道僅僅意味著把課文講講而已麼?那樣是不是太膚淺了呢?語文這門學科和其他不一樣,大多數學生對此不感冒,對語文並沒有意識到重要性,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對待和學習。黃麟感覺這些學生就好像小孩子挑食一樣:就是喜歡吃巧克力,不喜歡吃青菜,盡管青菜包含大量的維生素,對他們的身體有好處,但是他們就是不愛吃,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青菜的重要性。高中的時候黃麟也曾經如是這般地認為,但後來經過康老師的開導,加上自己感性的一麵,慢慢地對語文產生了興趣,主動性也就上來了。他認為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和讓他們意識到語文的真諦是首要解決的問題,韓愈所謂的‘道’不僅僅意味著書本內容,更加意味著講授內容的意義,意味著技巧方法,意味著更廣闊的天地,形象地概括就是‘授之以漁’而並非‘授之以魚’。
黃麟和那些語文科瘸腿的學生進行談話,了解一些更多的實際上的東西,又找來語文課代表談話。語文課代表叫劉培,是一個難得的語文很棒的學生,考試經常120多分,而且喜歡寫作。她和黃麟訴苦說班裏麵的同學不配和她的工作,語文作業都不樂意交,一般都是湊合著應付,讓她很為難,她很樂意為班裏做些貢獻,但是同學們這樣做很傷害她的積極性。黃麟安慰了一番,問她願不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和大家談一談,劉培表示這是自己的責任,很願意這樣做。二人最後商定下此語文課上搞一個交流會,由劉培給大家介紹經驗,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黃麟決定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世界上需要榜樣的,而中國尤其如此。大家可以都默默無聞,但如果有人成就很高,取得很璀璨的成功之後,榜樣的力量會讓他身邊的人產生一種動力,由羨慕或者嫉妒而產生的動力。就好比在一個村裏麵大家都過著自然樸實的日子,可是突然有一戶人家成了暴發戶,村子裏麵的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向往或者嫉妒的心理,在追求富裕追求美好的心的指引下,最終促使很多人觀察那個成功的人的生活,並且努力達到那個人的目標。另外,之所以采用交流會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平和、輕鬆的環境下交流,而恰恰語文來源於生活,這樣學生們不僅僅可以通過交流提高自己,還可以真正懂得分享與合作的意義,這一點是對每一個人來說的一堂必修課。
語文課成了交流會,劉培上講台講了自己對語文的感受以及一些學習方法,台下經常響起陣陣的掌聲說明學生們反應還不錯。黃麟發現她又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寫日記,而日記恰恰是最自然,最自發的感情記錄,他把這些都整理到自己的大筆記本上。幾個學習好的學生主動站起來發表自己對語文的理解和學習方法,黃麟都一一記錄下來。整個教室很有氣氛,讓他感覺這個班很融洽,很團結。交流會差不多的時候,黃麟做一些總結和說說自己的想法,用他的意思說就是傳‘道’給學生,啟發學生對語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