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轉型背景下中職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探索
教育管理
作者:宋勇 賈曉玲
摘要:在學校轉型背景下,中職教師往往麵臨著巨大壓力而表現得無所適從。教師職業生涯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直接影響到學校轉型的成敗。本文從教師自身和學校管理兩個方麵分析了中職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現狀,並提出了改善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發展現狀
在2014年2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隨著職業教育新一輪的改革,中職學校需要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找準在職教體係中的位置,打造職教特色品牌。學校的競爭主要取決於教師的競爭。中職學校缺乏具有專業教育背景和社會實踐經驗的教師,需要在崗教師進行專業轉型以適應學校未來發展。因此,教師轉型是中職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實施教師職業生涯管理有利於教師明確個人轉型的奮鬥目標,有利於學校更好地了解個人的專業技術特長,有利於學校為教師製定個性化培訓方案,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
一、中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現狀
1.心理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中職教師一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經過社會職場的錘煉,對教師職業內涵缺乏充分的認識,缺乏職業歸屬感和幸福感。中職教師追求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但麵對著周而複始的教學、調皮搗蛋的學生和單調乏味的工作環境,對自己未來發展產生困惑,失去自我提高方向,磨滅原有工作激情,逐漸產生職業倦怠。在學校管理層對教師跨專業轉型、教學改革、學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的過程中,教師要花精力學習自己不熟悉的專業,會明顯感受到許多壓力,從而對學校的轉型產生抵製的情緒,成為“橡皮人”。更有甚者心理發生變化,開始消極怠工,產生抱怨情緒,並使之在教師隊伍中迅速蔓延,對管理造成不利影響。
2.職業規劃主體意識淡薄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在於幫助教師真正了解自己,詳細分析自身優劣勢和環境利弊,設計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然而,大多數中職教師對“職業規劃”的知識卻缺乏了解,職業規劃的主體意識淡薄。部分教師隻看到眼前的工作崗位,願意承擔相應的工作量,而不願意站在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路徑,努力為之奮鬥。受到周圍同事的鬆懈氛圍影響,部分教師貪圖眼前享樂,而不願意認真規劃自己職業的未來。另外一部分教師則選擇以家庭為重,主動放棄工作上的進取,認為學校轉型與個人無關。
二、中職學校職業生涯管理現狀
1.職業生涯培訓效果不佳
教師職業生涯管理是個複雜的過程,教師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所受的教育、家庭背景、朋友群體及所在學校的轉型狀況都會對教師的職業生涯管理產生影響。此外,教師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不同,所麵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然而,大多數中職教師對“職業規劃”的知識卻缺乏了解,學校方麵也未能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培訓。現有的培訓也是以傳統的麵授為主,培訓內容缺乏一體化設計,側重專業理論知識,培訓形式單調乏味,無法消除中職教師在專業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職業發展困惑及工作中的焦慮、迷茫等負麵情緒。
2.績效評價體係形同虛設
中職學校既有基礎課教師,也有專業課教師,同時教師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也各不相同,但現有的教師評價體係往往忽視了對教師具體情況的分析,沒有建立起一套適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評價體係。現有的評價體係中,量化考核內容較少,且以論文和學生評教為主。這些評價指標既無法調動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積極性,又缺乏科學性和公平性。教學評價體係不僅無法起到激勵教師進行科學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作用,還會消磨教師的工作熱情,降低教師的成就感,甚至引發教師職業倦怠。
三、學校轉型背景下的職業生涯管理方法
1.建立心理契約型關係
中職學校在教師管理的過程中,要了解教師的心理需求和期望,深入分析教師個人的價值追求與目標,建立雙方良性互動和信任關係。這就需要描繪一個教師認同的學校發展願景,集中體現教師的內在價值取向,讓教師和學校之間產生契合度高的心理契約,即對組織、對轉型任務的歸屬感,擁有共同的發展目標,認識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精神,自覺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而努力。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先從個人願景入手,以學校的轉型為契機,鼓勵教師找準個人和學校雙贏發展的結合點,尋求發自內心的個人願景,而不是被動順從學校或他人的願景。共同願景是建立在個人願景的基礎之上,將大多數教師的願景升華為共同願景,才能產生並凝聚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