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問卷調查與結果分析。在進行預測調查前,首先將項目編製階段所得到的預測問卷進行評估。評估人員是某校心理學專業的老師,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判斷某個項目是否屬於其所放置的維度,項目代表該維度的程度大小,挑選出不屬於所在維度的項目,並進行重新排列;對調查問卷的語言進行分析,確定題目的闡述不會讓人產生歧義;對調查問卷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作出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進行評估並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後,與特殊能力有關的因素包括16個,心理平衡能力的包括4個,動機水平的因素2個,還有7個因素為個人特質。
預測調查樣本為某高校的210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和50名工作兩年的畢業生,兼顧文科和理工科學生,但是以理工科學生為主,為178人。另外,在預測調查樣本中,男生為170人。通過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40份。根據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刪掉一些與可雇傭能力相關性不大的因素或者與所屬維度關係不大的因素,比如“具有較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與文字的加工處理能力關係不大,將其刪除。另外,根據得分將與多個維度都密切相關的因素進行調整。根據調查結果對上述的四個維度進行大幅調整,最終確定了三個維度:職業形象、職業人格和管理技能。職業形象指的是畢業生過渡到職業人所需要的技能,包括職業道德和人際技能,而職業人格可以認為是個性和能力的集合,管理技能是職位晉升相關的能力和技巧。根據預測階段的調查結果,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正,最終生成了正式調查問卷。
正式調查階段。調查樣本為作者所在地區的某兩所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並且通過網絡對其他地區和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和工作兩年的畢業生進行隨機的調查。本次調查問卷一共發放110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930份,其中240分通過網絡得到的,剩餘調查問卷則是對兩所學校的畢業生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調查問卷一共包含23個因素,共92個項目,涉及到職業形象的有24項,職業人格的有48項,管理技能的有20項。對項目的評定仍然采用五級標定法,即用阿拉伯數字1至5分別表示“非常不符合”“基本符合”“不確定”“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另外,調查問卷還對工作地點的選擇、單位情況、薪水和工作內容進行了調查。對得到的調查結果進行了信度檢驗和效度分析。這裏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來對量表的可信度進行檢驗,內部一致性係數在0.7-0.8之間就說明可信度較高了,本文通過計算發現可雇傭能力的總量表信度係數為0.8120,說明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比較高。
數據處理。對問卷調查結果使用spss10.0進行處理分析,可以得出職業形象、職業人格和管理技能三個維度的平均得分,每個維度中的各個因素的得分;對就業質量進行得分評估,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麵,客觀方麵包括就業的地點、單位的知名度、薪水、工作穩定程度等,主觀方麵則是畢業生對工作地點、工作單位、薪酬和工作崗位等的滿意程度;對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是否擔任過班幹部等其他因素進行分析。
二、大學生可雇傭能力與就業質量關係的分析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獲取畢業生可雇傭能力與就業質量以及其他變量之間的關係,具體分析如下:
①可雇傭能力與就業能力之間為正相關關係,兩者之間的相關係數高達0.201,超過了0.01的顯著性分界線。可雇傭能力高的畢業生在求職競爭中具備較大的優勢,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睞。